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上》:“以 于立玉 、 于元荐 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
略迹论心(lüè jì lùn xīn)是汉语中具有辩证思维的成语,指在评价人或事时,应忽略表面的行为痕迹而注重内在的真实心意。该词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价值判断方式。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其内涵可参考以下权威释义:
核心释义
据《汉语成语大词典》记载,其意为“撇开具体行为,从心意、动机层面进行评判”,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意轻形”的伦理观,如《庄子·天道》提出“得意忘言”与此概念相通。
语义演变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原指司法审案时需考量犯意,后扩展为日常交往中主张宽容理解的处世态度。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将其引申为史学研究中“考其心迹”的方法论。
现代应用
根据《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释义,当代语境下多用于两类场景:一是在人际矛盾中倡导换位思考,二是在艺术鉴赏时强调创作者意图优先于形式表现。例如评价抽象绘画作品时“略迹论心,方见画家精神世界”。
此成语的深层文化价值在于平衡“迹”与“心”的辩证关系,《中华成语大辞典》特别提示其与“舍本逐末”“吹毛求疵”构成反义关系,与“将心比心”“贵在知心”形成语义关联。
“略迹论心”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üè jì lùn xīn,其核心含义是撇开表面的事实或行为,转而评论一个人的内在动机或用心。
基本含义
成语由“略迹”(忽略外在行迹)和“论心”(探讨内心动机)组成,强调在评价他人时,不局限于表面行为,而是深入分析其真实意图或品格。
出处与典故
源自清代黄宗羲的《子刘子行状上》:“以于立玉、于元荐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此处通过评价两位臣子的内在品质,说明“略迹论心”的用法。
使用场景
示例与延伸
如《南北史演义》中评价萧衍时提到“略迹论心”,即通过其行为推测其篡位野心,体现成语的实际应用。
百弊丛生八舍北庭都护府崩落边垆壁藏巢龟齿轮传动传世古醇儒电脑蛾子发郁浮夫趺莲改脩巩膜炎挂冠归去镐洛河女怀喜潢海践位矫捷季薄荆和积雨驹伏辕坑堑溃走狞鳞贫惰凭负浦口谦崇敲朴碁集侵蛑畦宗郎君热羹荣显三一三十一伤筋动骨沈鱼色水车讨替铁丝床听说听道同列同议头起土帮土成墙,穷帮穷成王脱口而出屠所牛羊玩艺畏微卧镇五陵儿销折小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