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前书的意思、前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前书的解释

(1).指《汉书》《后汉书·儒林传序》:“《前书》云: 田何 传《易》授 丁宽 。”《后汉书·王丹传》“世称 管 鲍 次则 王 贡 ” 唐 李贤 注:“《前书》, 王吉 字 子阳 , 禹贡 字 少翁 ,并 瑯邪 人也。二人相善,时人为之语曰:‘ 王阳 在位, 禹贡 弹冠。’言其趋舍同也。”

(2).前次的书信。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嗟乎 子卿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促,未尽所怀,故復略而言之。” 三国 魏 曹丕 《与杨德祖书》:“以 孔璋 之才,不闲於辞赋,而多自谓能与 司马长卿 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僕赞其文。”

(3).前人之书。《宋史·赵普传》:“前书有‘兵久生变’之言,深为可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前书”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基础释义

“前书”为名词,指前次的书信或著述,亦指前人的著作。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

  1. 时间上的“先前”:指此前已寄出或收到的书信;
  2. 文献上的“前代”:指古代流传的典籍或先贤所著文献。

二、详细分项解释

  1. 前次的书信

    • 指双方通信中较早发出或收到的信件。

      :唐代杜甫《秋日夔府咏怀》诗:“前书报桃花,后书催薤白。”此处“前书”即指之前收到的书信。

  2. 前人的著作

    • 泛指古代典籍或历史文献。

      :《汉书·司马迁传》引《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处“前书”可指司马迁所参引的先秦文献。

  3. 古义延伸:前次的书状

    • 古代公文中亦指此前递交的文书或奏章。

      :《后汉书·刘陶传》:“臣前上书言……”,此处“前书”意为先前呈递的奏章。

三、典源与用例

“前书”一词源自古汉语,早期见于史书与文集: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清嘉庆刻本(影印版)。
  4. 《汉书》,班固,中华书局点校本。
  5. 《文选》,萧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纸质权威出版物为准。电子文献可参考中华经典古籍库(www.ancientbooks.cn)或国学大师(www.guoxuedashi.com)的影印文本。)

网络扩展解释

“前书”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一、指《汉书》

在历史文献中,“前书”常特指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例如《后汉书·儒林传序》提到“《前书》云:田何传《易》授丁宽”,这里的“前书”即指《汉书》。唐代李贤在注释《后汉书》时也沿用此义(如、)。


二、前次的书信

在书信往来中,“前书”可指此前寄出的信件。例如:


三、前人之书

泛指前代或前人的著作。如《宋史·赵普传》记载:“前书有‘兵久生变’之言,深为可虑”,此处“前书”指前代兵书或相关文献。


用法示例

  1. 文献引用:研究汉代历史时,《后汉书》常以“前书”代指《汉书》。
  2. 书信场景:“前书所述事宜,望君详察”表示此前信件中提到的内容。
  3. 泛指前人著作:如“前书所载,皆为至理”。

注意

别人正在浏览...

保皇会不解之缘逞权饬尽鸱阑醇确词忏漎然打髀殖大貉小貉大兴安岭灯罩东萨摩亚风木含悲棡鼓部告终养寡默龟龄鹤算横赐贺雅红教兼本揭借警慧金玉锦绣金注霁月局地扣天开冻林地立锥赂门论将麻婆豆腐马騌萌动缪政髼鬆铅罐牵忙清漆歧趋驱配认透桑蝎伤麟赦命市斤石溪司长俗靡素雅太章停伫痛心完好夏礼香埠哮呼孝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