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君子行的意思、君子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君子行的解釋

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名。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君子行》:“古詞雲:‘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言君子雖‘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以遠嫌疑也。”按,此見《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平調曲三》。《藝文類聚》卷四一以為 三國 魏 曹植 所作。 唐 韓愈 《幽懷》詩:“我歌《君子行》,視古猶視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君子行》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君子"與"行"構成核心語義。從漢語詞典學角度分析,"君子"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指君王之子,後經儒家思想發展,特指道德修養高尚的人。《說文解字》釋"行"為"人之步趨也",引申為品德操守與行為準則。

從構詞法看,"君子行"屬偏正結構,即以"君子"限定"行"的内涵,整體指代符合儒家倫理的道德實踐體系。漢代《樂府詩集》載有《君子行》古辭,強調"君子防未然"的處世智慧,其核心包含三大維度:

  1. 立身準則:主張"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通過具體行為禁忌體現慎獨精神(《樂府解題》)
  2. 價值取向:融合《周易》"天行健"的進取觀與《論語》"讷言敏行"的實踐觀
  3. 倫理規範:要求"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體現《尚書》"允執厥中"的中庸之道

該詞彙在《昭明文選》注本中被解為"君子立身行道之要義",其語義演變反映了從具體行為指南到抽象道德範式的升華過程。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賢者處世立身的行為規範體系",強調其作為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載體的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君子行”這一概念可從文學、處世哲學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文學背景

“君子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名,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同名詩作。該詩以“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開篇,通過“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等經典比喻,強調君子應主動避嫌、端正言行。

二、核心思想與處世哲學

  1. 防患未然
    詩中提出“君子防未然”,主張在問題發生前預判風險,避免陷入可能引發誤解的境地(如瓜田不提鞋、李下不整冠)。

  2. 持身端正
    通過“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等規範,強調人際交往中需保持分寸感,維護倫理綱常。

  3. 謙遜勤勉
    詩中引用周公“一沐三握發”的典故,倡導以謙卑态度待人接物,以勤勉精神處理事務。

三、延伸含義

作為成語,“君子行”泛指符合道德規範的高尚行為,包含言行得體、修養深厚等特質。例如《淮南子》中“君子行正氣”的表述,即強調以正直品性處世。

附:曹植《君子行》節選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引自)

如需了解全詩譯文及賞析,可參考古詩文網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蹙緊誕傲丹貞道僮鼎饪剟録燔器煩委感今懷昔高才遠識高枝兒更新換代宮監宮眉管青詭态果瓜後敍懷憶悔愆回運家把什匠石靜影沉璧竟自九拜九春舊惡酒在口頭,事在心頭掘藏钜子顆凍鲙魚淚出痛腸冷調斂索留後手鸾嘯祿秩馬達賣陣毛錐子夢雲明靡暮發七科七老八十請車起墒起頭收案收房説法書帖宋清宿酒推而廣之仙升小艇亵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