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语。古 印度 计程单位。或作“俱卢舍”。意为“一牛吼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穷微之数,分一踰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法苑珠林》卷三:“故《毗曇论》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卢舍,八拘卢舍为一由旬。一弓长八尺,五百弓长四百丈,四百丈为一拘卢舍。”《翻译名义集·数量》:“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俱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
“拘卢舍”是汉语中的一个佛教术语,源自梵语“krośa”,在汉语词典中定义为一种古代印度的距离单位。根据《汉语大词典》,拘卢舍指“一牛吼声的距离”,即一头牛吼叫时声音能传播的远近,这象征着一种自然测量方式。在佛教经典中,它常用于描述空间距离,如佛陀说法或僧侣行脚的范围。具体换算上,1拘卢舍约等于500弓(弓是古代长度单位,一弓约合1.6米),因此约合227米(或根据不同典籍略有差异,如225-250米)。这一术语体现了古印度文化中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化应用,并在汉传佛教文献中被广泛引用,如《大智度论》等经典。
来源:《汉语大词典》;《佛学大辞典》。
“拘卢舍”是梵文Krośa的音译,为古印度的一种长度单位,也写作“俱卢舍”“拘屡奢”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根据不同文献记载,其具体数值存在差异: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引用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佛学辞典等权威来源。
阿滥闇跳奥絶捌哥襃益参谪此疆尔界从徵大面儿上导从低黯垫角点指丁冬发讪飞翼飞针走线赋给高寿旱俭泓澈徽睇见行僥灵激聒进香酒瓶几悟军犯钧天曲康白度蜡刻棱睁神陵弊慄鋭轮生啰囌骆驼绒孟姑姑募集旁通曲畅便人僻鄙辟恶绮缋七孔生烟弃业变産缺笔区画叡喆摄篆势胜诗祟霜盖四至送任踏床板险阸献仪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