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距絶的意思、距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距絶的解释

拒绝。距,通"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距絶”是“拒绝”的古代通假形式,其核心含义为“抗拒、断绝”,具有明确的古汉语词源依据和文献用例支撑。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义拆解与通假关系

  1. 「距」通「拒」

    《说文解字》释“距”为“鸡距”,本指鸡爪后突出如趾的尖骨,引申为“抵御”。段玉裁注:“距,古书多假为‘拒’。”如《诗经·大雅·皇矣》「敢距大邦」即「敢拒大邦」。

  2. 「絶」即「绝」

    《说文》:「絶,断丝也」,本义为截断丝线,后泛指断绝关系或事物连续性,如《史记·孔子世家》「絶粮于陈」。

二、复合词本义与引申义

距絶 = 抗拒 + 断绝 → 彻底拒绝

三、古籍例证与语境分析

  1. 政治决策场景

    《后汉书·窦融传》:「融等距絶之,而独欲承奉建武。」指窦融集团拒绝割据势力,选择归附光武帝。

  2. 道德立场表达

    《朱子语类》卷十三:「须是距絶邪说,方得心正。」强调通过抵制错误言论保持思想纯正。

四、现代关联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距絶”已被“拒绝”取代,但古语形式仍见于典籍研究。其语义内核(主动切断+态度坚决)延续至现代“拒绝”一词,如《现代汉语词典》释「拒绝」为「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


权威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2. 《诗经直解》(中华书局)
  3.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朱子语类》(黎靖德编)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距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距絶”即“拒绝”,其中“距”通“拒”,表示抗拒、不接受;“絶”通“绝”,意为断绝。该词强调主动推辞或抵制某事物。

二、词源与用法分析

  1. 通假关系

    • “距”在古汉语中常假借为“拒”,如《汉书》中“距絶此类”即“拒绝此类事物”。
    • “絶”与“绝”通用,表示彻底断绝。
  2. 文献例证

    • 《汉书·郊祀志下》引用《论语》“子不语怪神”,建议帝王“距絶此类”,防止奸邪窥探朝政。
    • 晋代袁宏《后汉纪》提到“距絶州郡贡献”,指帝王拒绝地方进贡。
    • 唐代吕向注解《东京赋》时,用“距絶”表达对衰退者的排斥。

三、现代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出“距绝”可引申为“关系疏远”,但此用法较少见于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扩展解读。

四、注意事项

建议在古籍阅读或文言文翻译时优先采用“拒绝”释义,若需现代引申义需明确标注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宝香罢逐笔墨之林缠头客传感出付绰削此地次长定弦动变恩临发蜡番案悱亹赙赐覆宗灭祀干家槁衲黑晕浣花翁笏头带揭老底舅父辑着控遏阑珊理纳柳笛露布盲瞀内务部趴趴凳平注乞期旗星戚言仁参入眠若不胜衣骚兴山床伤恫神怀絁布柿花市粜刷鍊枢光阘顿恬裕铁木王冕文渊阁狭促械器洗颈就戮謑落洗目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