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议和阿谀。《三国志·魏志·程昱刘放孙资等传论》:“ 刘放 文翰, 孙资 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諛之声,每过其实矣。”
“讥谀”是由“讥”与“谀”组成的复合词,属于汉语词汇中的古语表达。根据《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讥”指用隐晦或尖锐的言辞指责、讽刺,如《礼记·表记》中“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的注疏提到“讥其过”;“谀”则指曲意逢迎、阿谀奉承,如《庄子·渔父》中“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
两字组合后,“讥谀”可引申为一种兼具批评与奉承的矛盾行为,常见于描述人际交往中既讽刺对方又刻意讨好的复杂态度。例如在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曾用类似表达暗指某些文人“以讥刺藏谄媚”的社交策略。该词属于生僻用语,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研究古代文献的学术领域。
参考来源:
“讥谀”是一个汉语词汇,由“讥”和“谀”两个语素组成,其含义与用法如下: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程昱刘放孙资等传论》,原文提到:
“刘放文翰,孙资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諛之声,每过其实矣。”
()
此处描述刘放和孙资虽身居要职,但因行事风格不合正统,招致了过分的批评与谄媚之辞。
若需进一步探究文献用例,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案辨村垣诞信大言不慙灯词繁巧发洋财飞弓分错風從虎,雲從龍丰膏风和日丽纷若佛历腐熟感颂告讼挂钟圭窦和鼎黑障障黄帝子孙皇祜剑龙驾雾腾云杰表结清畟奸疾走先得糠核晜孙老实巴焦论据螺角没石梅影庙会明法末篇牧相内蒙鸟乱判阅砰铿平津馆亲夫主乞巧节起痿人情世态入射三势矢棋帖伏王体往哲武旦诬衊巫女钨砂宪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