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纠绥的意思、纠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纠绥的解释

亦作“糺绥”。纠合,安抚。语出 汉 张衡 《南都赋》:“及其纠宗绥族,禴祠蒸尝。” 唐 颜真卿 《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加以篤睦羣从,糺绥宗族,吉凶赡恤,终始无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纠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侧重于描述一种对混乱或动荡局面进行整顿、安抚,使之恢复秩序与安定的行为或状态。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纠绥”的详细含义:

  1. 核心释义:

    • 整顿与安抚并重: “纠”字本义为缠绕、集结(如“纠合”),引申为矫正、督察、整顿(如“纠正”、“纠察”)。 “绥”字本义为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安定(如“绥靖”、“抚绥”)。因此,“纠绥”的核心意思是通过整顿混乱、纠正错误来达到安抚人心、安定局面的目的。它强调在治理过程中,既要采取强硬手段(纠)拨乱反正,又要辅以怀柔政策(绥)稳定人心,是刚柔并济的治理策略。
  2. 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 治理叛乱或动乱: 常用于描述平息叛乱、治理乱局。指在武力平定(纠)叛乱的同时或之后,采取措施安抚(绥)百姓,恢复社会秩序。例如:“朝廷遣大将纠绥边患,既平寇乱,复安黎民。”
    • 整顿吏治或弊端: 也可用于指整顿官场腐败、社会弊端。指在严厉查处、纠正(纠)不法行为的同时,采取措施稳定(绥)局面,防止动荡。例如:“新官上任,锐意纠绥,革除积弊,民赖以安。”
    • 调和矛盾、稳定局面: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也可指调和矛盾冲突,通过必要的干预和安抚,使不稳定的状态恢复平稳。

来源参考(基于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其对“纠绥”的释义核心即为“举正而安之”,意指通过整顿、纠正来达到安定的目的。(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无直接在线资源链接,但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词语的大型辞书,《辞源》对“纠绥”的释义侧重于其古典用法,解释为“举察而安之也”,同样强调督察整顿与安抚安定的双重含义。(来源:商务印书馆,无直接在线资源链接,可通过图书馆查阅)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专攻古代汉语词汇释义,其对“纠绥”的解释通常简洁明了,如“督察整顿,使安定”。(来源:商务印书馆,无直接在线资源链接,可通过图书馆查阅)

“纠绥”是一个融合了“纠”(整顿、矫正)与“绥”(安抚、安定)双重动作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强有力的整顿措施来平息混乱、纠正错误,并辅以安抚手段使局势恢复稳定与安宁。它常用于描述治理叛乱、整顿吏治或调和矛盾等需要刚柔并济手段的复杂局面。其释义主要依据权威的汉语语文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纠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二、词源与演变

三、使用场景

  1. 历史/文学语境:多用于描述古代宗族治理或政治举措,如“纠合部众,绥靖一方”。
  2. 现代引申:可比喻复杂的社会矛盾、经济纠纷或人际关系中的混乱状态。

四、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南都赋》及唐代碑铭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爱克斯光白撞半气步罡坛抽苔舛殊出贡打张第却地窨子东搜蠹叶分期分批夫差负立亘绝犷戾龟息寒穴好样儿的合尖花船惶惋焦萧家王寂嘿惊破进经口甜良绥龙爪蛮舶秘近泥耳笼首宁康诺许排句潘溢强化潜移嘿夺勤力软局子煞账识举石钟乳铁浮屠通蔽外带惋伤猬栗隗炤版卧海迕视像貌闲退先系霞暎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