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綏的意思、糾綏的詳細解釋
糾綏的解釋
亦作“糺綏”。糾合,安撫。語出 漢 張衡 《南都賦》:“及其糾宗綏族,禴祠蒸嘗。” 唐 顔真卿 《右武衛将軍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臧公神道碑銘》:“加以篤睦羣從,糺綏宗族,吉兇贍恤,終始無渝。”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綏的解釋 綏 (綏) í 安撫:綏撫。綏遠。綏集(安撫和籠絡)。綏靖(安撫使平靜)。 安好:順頌台綏(舊時書信用語)。 古代指登車時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糾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原義:指“糾合與安撫”,即通過聚集、整頓來實現穩定。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張衡的《南都賦》,如“糾宗綏族”即指聚集宗族并加以安撫。
- 引申義:形容事物紛亂複雜、糾纏不清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難以解決的矛盾或混亂局勢。
二、詞源與演變
- 構詞解析:“糾”本義為糾正、纏繞,引申為聚集;“綏”意為安撫、安定。二者結合後,既包含整合的主動性,又隱含平息的意圖。
- 文獻用例:唐代顔真卿在碑銘中沿用此詞,如“糺綏宗族”,強調對宗族關系的協調與維護。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文學語境:多用于描述古代宗族治理或政治舉措,如“糾合部衆,綏靖一方”。
- 現代引申:可比喻複雜的社會矛盾、經濟糾紛或人際關系中的混亂狀态。
四、補充說明
- 近義詞:糾合、調解、斡旋(未明确列舉,需結合語境判斷)。
- 反義詞:分裂、激化(需根據含義推導)。
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南都賦》及唐代碑銘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糾綏這個詞在漢語中的意思是糾纏、離間、困擾等。它的拆分部首是纟和綏,纟是紡織品在字形上的表示,綏表示線索、銜接。糾綏的筆畫數為13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涉及到多個含義,所以沒有一個确切的出處。
在繁體字中,糾綏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糾綏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比如在甲骨文中,它的寫法是䙇字形;在金文中,它的寫法是纟綏字形;在篆書中,它的寫法是纟綏字形。
以下是糾綏這個詞的一個例句:他的言行舉止一直糾綏着我,讓我很煩惱。
與糾綏相關的組詞包括糾纏、糾結、糾葛等。
糾綏的近義詞有糾纏、糾結、困擾等。
糾綏的反義詞有和睦、安撫、調和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