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 汉 刘向 《说苑·辨物》:“ 晏子 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 河伯 共忧,其幸而雨乎!’”参见“ 避正殿 ”。
“避宫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制行为,指帝王在国家遭遇灾异或重大危机时,主动离开正殿以示自我贬责,表达对天意的敬畏与反思,以期消灾解难。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帝王通过避离日常处理政务的正殿,降低自身居所的规格,象征性地承担“失德”责任。这种行为常见于天灾(如旱灾、洪水)或异常天象(如日食)发生时。
历史背景与文献依据
相关延伸
该行为常与“避正殿”并用,即帝王移居偏殿或简朴居所,同时减少膳食、暂停娱乐活动,形成一套完整的“罪己”仪式。
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天人感应”思想,通过帝王自省行为调节人与自然、政权与天命的关系,是儒家政治伦理的具象化表达。
《避宫殿》这个词,指的是皇帝或皇后在避暑或避寒时所居住的宫殿。它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避」、「宫」和「殿」。
「避」是一个常用汉字,属于具体的汉字,是一个意符字。它的偏旁部首是「辶」,总笔画数为16。 「宫」是一个常用汉字,属于具体的汉字,也是一个意符字。它的偏旁部首是「宀」,总笔画数为6。 「殿」是一个常用汉字,属于具体的汉字,同样也是一个意符字。它的偏旁部首是「殳」,总笔画数为13。
《避宫殿》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是古代帝王在夏季或冬季避暑或避寒时的住所。古代帝王往往在夏季选择北方的避暑山庄,例如中国的颐和园和山海关避暑山庄等。而在冬季则会选择南方的宫殿,如中国的故宫和南京博物院等。这些宫殿往往具有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古代帝王的尊贵。
在繁体字中,「避宫殿」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都是「避宫殿」。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避宫殿」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古代的写法中,「避」字常常用「辟」代替;「宫」字常常用「宮」代替;「殿」字则常常用「殿」或「㐬」来代替。
以下是关于「避宫殿」的一些例句:
1. 皇帝夏天常常住在避宫殿中,享受凉爽的环境。
2. 在古代,避宫殿是皇后们度过寒冬的地方。
3. 这座避宫殿拥有华丽的建筑风格,让人们感叹古代工艺之美。
与「避宫殿」相关的组词有:避暑、避寒、宫殿、殿堂、避世。
与「避宫殿」具有类似意义的近义词有:避暑山庄、避寒别墅。
与「避宫殿」具有相反意义的反义词有:宫廷、故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