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聘的意思、历聘的详细解释
历聘的解释
谓游历天下以求聘用。 唐 杜甫 《早发》诗:“薇蕨饿 首阳 ,粟马资歷聘。” 仇兆鳌 注:“旧注, 苏秦 、 张仪 歷聘六国,诸侯皆以粟马迎之。”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所至輒携门生十数人,习为 春秋 、 战国 之态,妄希 孔 孟 歷聘之风。” 宋 姜夔 《鹧鸪天》词:“曾共君侯歷聘来,去年今日踏莓苔。”
词语分解
- 历的解释 历 (歷曆) ì 经过:经历。来历。阅历。历尽甘苦。 经过了的:历程。历代。历史。历来。 遍、完全:历览。历数(?)。 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历法。 笔画数:; 部首:厂; 笔顺编号:
- 聘的解释 聘 ì 访问:聘问(古代指代表国家访问友邦)。通聘。聘使往来。 请人担任职务:聘书。聘用。聘请。招聘。 定婚或女子出嫁:聘礼(彩礼)。聘金。聘姑娘。 笔画数:; 部首: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历聘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历”(经历、遍历)和“聘”(访问、聘请)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为推行主张或寻求机遇而周游列国、广泛访问。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古代贤士(如孔子、孟子)为宣扬政治理念或寻求任用,主动游历多个诸侯国进行访问、游说。强调主动、广泛且有目的性的外交活动,常与“周游”并用(如“周游历聘”),体现士人积极入世的精神。
二、出处与典故
该词源于儒家经典记载的圣贤实践:
孔子曾“历聘列国,干七十余君”(《淮南子·泰族训》),即遍历诸国求仕,虽未获重用,却传播了仁政思想。
孟子效仿孔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下》),亦是“历聘”的典型。
三、用法特点
- 主体特定性:多用于描述先秦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如孔孟)的游说行为,带有崇高色彩。
- 目的性明确:核心为推行政治理想或实现个人抱负,区别于单纯的文化交流。
- 历史语境:需结合春秋战国“士无定主”的时代背景理解,体现知识分子对“道”的追求高于对特定君主的依附。
四、权威文献佐证
-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遍至诸国聘问”,引《韩诗外传》“孔子历聘诸侯”为例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评孟子“历聘齐梁”为“欲正人心,息邪说”(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
参考资料来源: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淮南子·泰族训》原文(ctext.org)
- 中华经典古籍库《孟子·滕文公下》注释(中华书局版)
-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论先秦士人游历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网络扩展解释
“历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一、基本释义
历聘(拼音:lì pìn)指“游历天下以求聘用”。该词由“历”和“聘”二字构成:
- 历:意为经历、多次;
- 聘:指聘请、雇佣。
整体可理解为通过多次游历或经历选拔,最终获得聘用的过程。
二、使用场景
- 历史语境:多用于描述古代士人周游列国寻求官职或被重用的行为,如杜甫《早发》诗中提到“粟马资历聘”,引用了战国时期苏秦、张仪游说诸侯的典故。
- 引申意义:可形容现代人才经过层层选拔、多次尝试后获得职位的情况。
三、文学引用
宋代姜夔在《鹧鸪天》中写道:“曾共君侯历聘来”,以“历聘”暗喻士人追随权贵谋求发展的经历。
四、权威释义
《汉语大词典》及《辞海》均将其释义为“游历天下以求聘用”,强调主动寻求机遇的行为特质。
别人正在浏览...
班委会暴贼倍称拨忙薄食谗訾钞拨沉默寡言酬决楚妘刺头耽槃钿鸟掂梢折本鞮寄蹲蹬饿殍枕藉肥充蜚瓦拔木風向扶老根头光像黄原欢欲慧巧狐潜鼠伏蠘蟹季父进当禁牒谨谨及时九郡兰谱离妇柳林买官鬻爵耄儒妙异敏鋭敏劭耐辛苦破壁飞去蒲勺钤摄三龙祠绳纹实封送风台盘太阳灯挑三拣四抟沙嚼蜡相敌香几乡俚祥石泻润细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