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里的妇人。《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 明 高启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诗:“出宫非故颜,里妇犹相羡。”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序言:“乡人之酬酢,里妇之应接。”
(2).泛指平民妇女。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及暮将散,忽於曲岸见里妇携幼6*女,年方十餘岁。”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里妇汉语 快速查询。
"里妇"是汉语中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里巷中的普通妇人,多带有身份平凡或见识有限的隐含意味。以下为详细释义及文献依据:
里妇(lǐ fù)
指居住在里巷中的妇人,特指平民妇女或市井妇人,常与贵族、官宦阶层的女性相对。该词隐含身份卑微、见识浅显的意味,多见于古代文献。
来源: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121)第10卷第72页收录该词条,释为:"乡里妇女;平民妇女。"
身份象征
"里妇"常代指未受教化的底层女性。如《汉书·蒯通传》载:"束缊乞火,非吾所能也;里妇效颦,反增其丑。" 以"里妇效颦"讽刺盲目模仿反露拙态。
来源:班固《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道德教化载体
明清小说常以"里妇"为反面典型,如《聊斋志异·邵女》中批判"里妇之仁",指其目光短浅的伪善。
来源: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25160)。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55443)"里"字条释例。
《辞源》(第三版)
释"里妇"为:"乡里之妇,指平民妇女",引《汉书》及清代笔记用例。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ISBN 9787100048097)"里"部。
《古代汉语词典》
标注其隐含"粗俗无知"的贬义色彩,多见于道德训诫文本。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55644)第987页。
"里妇"是具阶级色彩的古代称谓,需结合语境理解其隐含的社会评价。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仍是解读古籍的重要文化符号。
“里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文献出处
使用示例
“里妇”一词兼具具体(同里女性)与泛指(平民妇女)双重含义,其语义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身份认知的层级性。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唐语林》《汉书》等文献。
暴饮暴食北海油田砭焫宾秩长桑翁产育尘意池圃翠微得意之色狄香低颜斗纸牌敦肃烦厌敷腴公寝罣罦古剌剌寒瘠黄瓜菜货郎子家常茶饭焦点徼觊燋枯开手轲峨口诀拉面累卵类名凉棚陵园力偶绿灯缦缦没字磨晻模准女歌手期分求亲漆作权假认作容人守侯手势令送长送短肃括贪妬桃李之教腾鶱条集统会瓦当外集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