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户的意思、坛户的详细解释
坛户的解释
掌管坛场财物、负责祭奠物品的人。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上·坛壝》:“各坛除 大兴县 有额编办外,本县应该分管天坛坛户一十三名,地坛坛户九名,夕月坛坛户一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鬨丁》:“副浄、丑扮二坛户上。”
词语分解
- 坛的解释 坛 (①坛④壇罎) á 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天坛。地坛。登坛拜将。 用土堆成的平台:花坛。 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神坛。法坛。 文艺界、体育界或舆论阵地:艺坛。文坛。球坛。论
- 户的解释 户 ù 一扇门,门:门户。窗户。户枢不蠹。夜不闭户。 人家:户口。户主。门户之见(亦指派别上的成见)。 会计部门称账册上有业务关系的团体或个人:户头。开户。 门第:门当户头。 姓。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坛户,作为汉语中的历史专有名词,主要有以下两类含义,均与古代特定制度或行业相关:
-
祭祀活动中管理坛场事务的特定户籍或人员
- 定义: 指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被官方指定、世代承袭,专门负责皇家或官方祭祀坛庙(如天坛、地坛、先农坛等)日常管理、维护、供品准备及祭祀相关杂役的民户。
- 职责: 他们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清扫坛庙、看守坛内物品(如神库中的祭器、乐器)、准备祭祀所需的物品(如谷物、牲畜、柴薪)、在祭祀时提供必要的劳力服务等。
- 身份与特权: 坛户通常被编入特殊的户籍,享有一定的免役或免税特权(如免服一般民户的徭役),以此作为承担繁重且专业性坛庙管理工作的补偿。其身份往往是世袭的,由官府指派或认定。
- 来源: 此义项主要源于明清时期的官方制度。(参考《汉语大词典》释义及明清典章制度记载)
-
盐业制度中的特定商户
- 定义: 在中国古代盐业专卖制度下,特指那些被官方特许,在指定盐场(“坛”可指盐场或盐区)内拥有固定份额(“垣”,即盐坨或盐仓)的盐商或灶户组织。
- 运作: 坛户通常负责盐的生产管理(如组织灶户煎盐)或收购、储存环节。他们从分散的灶户处收购食盐,集中储存在官府的盐垣(盐仓)中,等待官方统一收购(“公收”)或按配额运销。他们是连接灶户与官府盐政机构的关键环节。
- 管理: 官府通过控制坛户来管理盐场生产和盐的流通,防止私盐泛滥。坛户需向官府缴纳盐课(盐税)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 来源: 此义项主要见于清代及更早的盐法文献中。(参考《清盐法志》及相关盐业史研究)
“坛户”一词的核心含义均指向在特定官方制度(祭祀或盐业专卖)下,承担专门职责、享有相应特权或配额、并被编入特殊管理体系的民户或商户。其具体指代需根据历史语境(是祭祀活动还是盐业管理)来判断。这两个含义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国家对重要事务(祭祀关乎礼制与天命,盐业关乎财政与民生)进行专业化、制度化管理的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坛户”是古代中国掌管坛场财物、负责祭奠物品的专职人员,主要职责与祭祀活动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坛户”指专门管理祭祀坛场(如天坛、地坛等)的财物,并筹备祭奠所需物品的人员。其职责包括维护坛场设施、准备祭品及保障祭祀仪式的顺利进行。
二、职责与历史记载
- 管理坛场财物
明代《宛署杂记》记载,坛户需分管不同坛场,如天坛设13名坛户,地坛9名,夕月坛1名。
- 筹备祭品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提到“坛户”角色,侧面反映其在祭祀活动中负责祭品摆放等实务。
三、补充说明
- 相关词汇:部分文献(如、8)提到“铺排户”为坛户的别称,但此说法权威性较低,需谨慎参考。
- 职能延伸:坛户的工作可能涉及坛场维护、祭器保管等,类似祭祀后勤管理者。
四、总结
“坛户”是古代祭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职务,体现了传统礼制对仪式细节的重视。其具体分工与人数根据坛场等级和朝代制度有所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爱如己出矮小秉刍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不敢旁骛拆卖成日传棒出牓除鲠陮隗顿锻黩穹反乱分背分茅岭腹女覆书高平公父荒秽镮凿趼拆简诬惊迮抗旱蛞蝓酪素六文倮露腻友片言只字飘突瞥裂萍泛品流撬棍栖列亲驩琼华齐唰唰球音权媢犬牙相制攘剔阮元瑜睿岳讪谲赊头十手争指税户悚恧透射慰省文心屋庐瑕蠹曏来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