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同受命。《礼记·内则》:“毋敢敌耦於冢妇,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 孔颖达 疏:“并有教令之命。” 唐 权德舆 《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诗:“昔岁经过同二 仲 ,登朝并命惭无用。” 唐 张署 《赠韩退之》诗:“白简趋朝曾并命, 苍梧 左宦一联翩。”
2.拼命。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某今日与人争不胜,已买刀藏腰际,将与仇者并命。”
"並命"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书面用语,其核心含义指共同赴死或同时丧命,多用于描述忠义之士同生共死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将军将士,皆敢死之士,人自为战,同时並命。"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並"(现简化为"并")表示并列、共同之义,"命"指生命,二字组合形成偏正结构,强调生命状态的同时性。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历史叙事,如《三国志》记载"仓卒並命,哀哉",体现其庄重的语体色彩。
现代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同死,同时毕命",指出其多用于君臣、战友等特殊关系的语境。《辞源》修订本补充说明该词常与"同归""俱殒"等词构成四字格,如"並命同归",强化了壮烈赴死的语义内涵。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该词逐渐被"同归于尽""玉石俱焚"等成语替代,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已较少使用。
“並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指不顾性命,全力以赴。这一用法常见于历史文献,如《三国志·吴书·张纮传》注引《吴书》提到“诚惧並命戮力”,强调效忠或危急时刻的决绝。此外,《颜氏家训》中记载兄弟为救对方“遂並命尔”,也体现共同赴死的含义。
表示共同承担命运,甚至一同赴死。例如《宋书·索虏传》中“我与此城並命”,指与城池共存亡;《礼记·内则》提到“不敢並命”,指共同受命或行动需谨慎。
比喻竭尽全力完成某事。如《旧五代史》记载“他士可无並命”,强调执行命令时的全力以赴。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例如在军事、家族伦理或历史叙事中,常体现共同行动或牺牲的主题。
“並命”的核心意义围绕共同行动、舍命效忠展开,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礼记》等权威文献。
宾荣波逃不佞沧沧倡女沉沉杵臼交储量春景从惥稻草刁带舵盘轭束凤阁附服付合陔兰干戈征战更人嗐头憾悔和平共处河章划一不二浑含僭紊见志狡诡绩功机素镌噍爵服垦垡孔明灯狼籍老劣雷州半岛连泗纸窿穹螺纹门阃面相木栓偶寝偏恣漂母破野头秦晋之好任堪山隈设施设坐识微讨幽通道洼坎维城霞扉席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