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取措施,降低土壤的濕度。《人民日報》1966.2.20:“雨多地濕和地下水位高的棉田,開溝晾墒,排漬,降底地下水位。”
“晾墒”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通過開溝、排水等措施降低土壤濕度,尤其在多雨或地下水位較高的農田管理中常見。例如《人民日報》1966年報道中提到“開溝晾墒”用于棉田排漬。這一用法在多個來源中被反複提及,是當前最主流的解釋。
提出該詞為成語,解釋為“曬晾物品并公開展示或批評”,但此說法未在其他權威來源中得到印證。需注意:
在農業或土壤管理場景中,應采用“降低土壤濕度”的釋義;若遇到比喻用法,需結合上下文謹慎判斷其合理性。
晾墒(liàng shā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晾”由“日”和“亮”組成,表示陽光曬幹;“墒”由“土”和“乚”組成,表示濕地或潮濕的土壤。
筆畫拆分:
晾(7畫):日(4畫)+ -而(3畫)
墒(11畫):土(3畫)+ 乚(8畫)
晾墒一詞來源于方言。晾墒常常指的是将潮濕的衣物或物品放置在太陽底下晾幹,使其失去濕氣。在南方地區,由于濕度較高,居民常常使用這種方法來快速晾幹衣物。
《晾墒》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晾墒」。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晾墒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晾的古代寫法為「㿛」,墒的古代寫法為「傷」。這兩個字在古代沒有被獨立使用,因此,在古代并不存在晾墒一詞。
1. 太陽好大,晾墒的時候要小心衣物被曬壞。
2. 那塊地積水太多,需要晾墒一段時間才能進行農作物的種植。
晾太陽、墒情
晾曬、晾幹
保濕、潤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