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 唐 宋之问 《蓝田山庄》诗:“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唐 白居易 《江州司马厅记》:“ 江州 左 匡庐 ,右 江 湖 ,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捨此官何求焉?” 宋 王禹偁 《游虎丘》诗:“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芗畇公挽联》:“鱣舍怡情,看三径香多,省识人如菊淡;鲤庭侍养,悵六年吏隐,遽闻诗咏莪哀。”
(2).山名。一名 洼尊山 。在 浙江省 缙云县 。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地上》:“ 吏隐山 ,在 縉云 ,县令 李阳冰 退居于此山,创亭室以宴居,因名。其南有 阳冰 凿石为洼尊。”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 吏隐山 ,县治东北,一名 洼尊山 ,以 唐 县令 李阳冰 名。”
“吏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指官员虽身居官职,但心境如隐士般超脱,不以功名利禄为人生追求。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在仕途与隐逸之间的调和。例如:
宋代士大夫将“吏隐”发展为一种文化精神,通过这种折衷方式,既保持官场身份,又追求精神自由。如明代李东阳的矛盾心态:身处台阁却以“吏隐”自居,在朝堂之上营造“山林”精神家园。
特指浙江省缙云县的“吏隐山”(又名洼尊山),因唐代县令李阳冰在此建亭隐居而得名,其南侧有他凿石而成的洼尊遗迹。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对此山有明确记载。
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调和,成为传统隐逸文化中的重要分支。
《吏隐》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官吏隐秘或官员隐居。
这个词的部首是口(kǒu),总共有7个笔画。
《吏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王安石的诗作《登飞来峰》中,后来成为一个通用的词语。
繁体字为「吏隱」。
在古代,「吏隐」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仍然保持“吏隐”的组合,只是书写形式略有不同。
1. 张先生从政多年,感到腐败现象严重,决定选择吏隐。
2. 吏隐已久的李官员,终于受到了州城里人们的瞩目。
1. 吏治 (lì zhì):指官员治理国家、地方的事务。
2. 吏职 (lì zhí):指官吏的职业或工作。
隐退 (yǐn tuì):指官员或知名人士主动退隐。
出仕 (chū shì):指开始担任官职或投身政治事业。
薄面备辜博祸测杆朝筭茶水摊车驳传缮春大麦窜犯登簿度曲放纵不羁凤葆分秒必争浮动汇率改张高飘高原公规密谏广牡瑰大罟目轰杀坏衣化人厂滑塌忽忽不乐昏媾竞走金粟影劲躁酒务忌忤积羽沉舟居圉苦饥慢慢悠悠耄老尨眉皓发明码茗糜命诏农桑煗寒女弟浅微妾势跂据孺子欢少昊授任首善之地顺德者昌,逆德者亡说是道非说真方苏兴太平洋探案闲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