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逸周书·程典》:“维三月既生魄, 文王 合六州之侯,奉勤于 商 。” 孔晁 注:“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伏事 殷 也。”《吕氏春秋·古乐》:“ 汤 於是率六州以讨 桀 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文选·郭璞<江赋>》:“滈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 李善 注:“六州, 益 、 梁 、 荆 、 江 、 扬 、 徐 。”其中 益州 置于 汉 , 江州 置于 晋 ,已非古九州之名。
(2).指 唐 时六州郡。《新唐书·突厥传上》:“初, 突厥 内属者分处 丰 、 胜 、 灵 、 夏 、 朔 、 代 间,谓之 河曲 六州降人。” 唐 李商隐 《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诗:“山下祇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 冯浩 注:“六州儿者,指 河北 魏博 诸州也。《旧》、《新》书《罗威传》:“自 至德 中, 田承嗣 盗据 相 、 魏 、 澶 、 博 、 衞 、 贝 等六州,募置牙军。语曰:‘ 长安 天子, 魏府 牙军。’谓其势强也。 魏 博 六州, 唐 时常语”。”此指 魏 博 六州。
(3).乐曲名。《文献通考·乐考十九》:“本朝鼓吹,止有四曲:《十二时》、《导引》、《降仙臺》并《六州》为四。每大礼宿斋或行幸,遇夜每更三奏,名为警场…… 政和 七年,詔《六州》改名《崇明祀》,然天下仍谓之《六州》,其称谓已熟也。”
“六州”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其具体意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后的详细解释:
概念来源
最早见于《逸周书·程典》,记载周文王联合六州诸侯臣服商朝。孔晁注解称“三分天下有其二”,即六州代表商朝末期周文王实际掌控的势力范围。
《吕氏春秋》提到商汤伐夏桀时“率六州”成功,此处六州泛指支持商汤的多个区域。
具体所指
《文选·江赋》李善注明确六州为益、梁、荆、江、扬、徐,但需注意这些州名实际出现于汉代至晋代,并非上古九州原称。
河曲六州
指唐太宗时期归附的突厥部众被安置的六州,即丰、胜、灵、夏、朔、代,分布在黄河河套地区(今内蒙古、宁夏一带)。
魏博六州
中晚唐藩镇割据时期,魏博节度使辖相、魏、澶、博、卫、贝六州,因牙军势力强大而有“魏府牙军”之称。
北宋时期,《六州》是宫廷鼓吹乐的重要曲目,用于祭祀或帝王巡幸时的仪仗。政和七年(1117年)更名为《崇明祀》,但民间仍习称《六州》。
部分资料(如、9、10)提到的“六洲”指现代地理的六大洲(亚、欧、非、大洋、北美、南美),属近现代概念,与“六州”无直接关联,需注意区分用字。
《六州》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它是指古代中国的六个州。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根据地理和政治需要被划分为州、郡、县等等。而《六州》指的是其中的六个州。
根据《康熙字典》,《六州》的拆分部首是“八”,总共有6个笔画。
《六州》的繁体为「六州」。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六州」的写法是以直线为主,六个方块相连,表示六个州相连成一片。
1. 古代中国实行六州制度,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
2. 六州的发展和繁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
组词:六州制度、六州人、六州经济
近义词:六合、六邦、六区
反义词:七州、五州、无州
爱生恶死案牒本货昞然不寒而慄斥黜醇甿道誉大事记笃患独任迩文风月岣嵧管押轨范顾重黑亮红带华茂黄粱集中窭子烤火匡御窥见脸青鼻肿尥铞儿离管灵幌榴实礼制笼冠率野门铺面糊团鸣哀鸣弹名门闺秀谋差谋臣如雨凝阂盘深飘翩破落韩潜亢千依万顺器数铨柄屈色人事不省镕钧栅剌子叔代书学碎糜谈辞违经巫媪五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