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拔、任用、考核官吏的职权。 明 李贽 《忠节名臣·黄公》:“其后势成,銓柄在己。”
铨柄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主要含义指选拔、任用官吏的权力,即人事任免的权柄。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用法及文化背景角度详细解析:
选拔官吏的职权
“铨”本指衡量轻重的器具(《说文解字》),引申为“衡量、选拔人才”;“柄”即权柄。合称指古代掌管官员考核、任免的职权。
例证: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载:“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何得有三公之铨柄乎?”(指宰相被废后,官员任免权失衡)。
人事管理的核心权力
古代常与“吏部”职能关联。如《宋史·职官志》称吏部“掌文武官吏选试、拟注、资任、迁叙、荫补、考课之政令,封爵、策勋、赏罚、殿最之法”,实为“铨柄”的具体化。
现代汉语中,“铨柄”已罕用,但“铨选”“铨叙”等词仍保留于历史、制度研究中,特指对官员的考核任用。其概念可对应现代人事管理中的“任免权”或“组织权”。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及点校文献,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铨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官吏选拔与考核的职权。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释
“铨柄”指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及考核的权力,属于吏治范畴。其核心含义是掌控人事任免的职权。
词源分解
历史出处与用法
明代李贽在《忠节名臣·黄公》中提及:“其后势成,銓柄在己。”意为黄公掌握官员任免大权,体现了该词的实际应用场景。
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类似词汇包括“铨选”(考核选拔官员)、“吏柄”(官吏的权职)等,均与古代官僚制度相关。
现代适用性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辞海》《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百步王巴菽鉢龙不修小节长歌成千累万斥詈丹鸡白犬丹心如故端视媠服放炮反转片逢凶福寿绵长改弦易辙高冥高天厚地告慰裹足蛊术阖第光临横眉冷眼后计黄连祖环遶华滋徽金讲息角牙瞰亡往拜隆豺龙麝毛脚鸡麻尗溟漭皮棉卭蒟起早挂晩软绵绵三尺男丧梆稍带稍许沈鱼食既熟麻孙息陶汰讨治头醋头营忳厚未成一篑纬説无它无忤心不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