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述意见;建议。 唐 李绛 《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显持世权,阴行相事,造膝承顾,沃心献议。”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寳元 、 康定 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 杭 帅以为然。”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一位杂志编辑先生某甲,献议先将原稿送给官厅,待到经过检查,得了许可,这才付印。” 茅盾 《路》五:“用一个冷笑回答了 华 这献议, 郁 再踱方步。”
献议是由“献”与“议”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他人或集体提出建议或意见,常用于正式或公共事务场景。从汉语词典角度可作以下分述:
词源解析
“献”本义为进献、呈献,如《周礼》中“献金九牧”即表进献之意;“议”指商议、讨论,如《说文解字》释为“语也”。两字结合后,“献议”引申为以谦恭态度提出见解供他人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
现代释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献议”指“提出建议”,强调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多用于政务、会议或组织决策中,如“代表献议改善民生政策”(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用法特征
该词含庄重色彩,通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发言。其宾语多为“方案”“策略”等具体内容,例如“专家组献议环保方案”。与“建议”相比,“献议”更突出谦逊态度和集体利益导向(来源:《汉语大词典》)。
近义词对比
“献计”侧重贡献谋略(如“献计破敌”),“提议”偏中性且适用范围更广(如“提议休会”),而“献议”则隐含对受议方的尊重,常见于上下级或公众场合(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权威用例
《汉书·贾谊传》载“献议定制度”即指臣子向君主呈献治国主张,印证该词历史语用中“恭敬建言”的核心语义(来源:《汉语大词典》)。
“献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主动向他人或团体提出意见或建议,强调“主动提供”和“商议”的双重含义。由“献”(奉献、主动提供)和“议”(商议、讨论)两字构成,常用于希望影响决策或行动的语境。
2. 历史与文学出处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政府决策、学术研讨等,需注意语境中的庄重性。例如:“他在会议上献议优化流程,获得广泛支持。”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梦溪笔谈》《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等文献。
宝衢边垒博揜掺假程行揣骨单言垫脚凳鼎元羝氲媠服多闻仿制浮食歌欢顾柯故里过谬顾谢含嘉仓鹤苑滑出溜昏旦货郎担假传圣旨积步隮颠积候谨志急飕飕救苦斋狷狷军棋鍊性练习曲连轴梨干绺子赂结买歡满堂彩猫冬茂行面生能不屏放破家荡产谦虚齐暾券内让能濡沫涸辙翣柳山院蜃炭殊制素骥琐沙探筹头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