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ef culprit;principal criminal;chief actor in a crime] 造成祸乱的首要人物
犹罪魁。指酿成祸患的主要人物。《东观汉记·申屠刚传》:“昔 周公 豫防祸首,先遣 伯禽 守封於 鲁 ,离断至亲以义割恩。” 唐 杜甫 《写怀》诗:“祸首 燧人氏 ,厉阶 董狐 笔。”《明史·包见捷传》:“奸徒敢为祸首。”
“祸首”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引发灾祸的主要责任人,通常用于强调事件中起关键负面作用的人物或因素。以下是详细解析:
“祸首”强调对祸患的主导性责任,既可指人(如犯罪主谋),也可指事物(如过敏原)。其用法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常见于文学、法律及日常语境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等来源。
《祸首》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引起祸害或不幸的罪魁祸首。
《祸首》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示部)和司(司部)。它由11个笔画组成。
《祸首》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的繁体写法为「禍首」。它由表示祸福的「示」和表示首领的「首」组成。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祸首」的写法有时与现代稍有不同。在古文中,「示」的上面会有三点,表示光明,而「首」的右边会有一个「片」字旁,表示首领。
1. 他是这起事件的祸首,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2. 该团伙的头目是这场骚乱的祸首。
1. 祸事:指带来不幸或祸患的事件。
2. 开祸:指引起祸患或不幸。
3. 祸患:指带来祸害或灾难的事物。
1. 祸根:指引起祸患或不幸的根源。
2. 祸害:指带来不幸或灾难的事物或行为。
幸事:与「祸事」相对,指带来幸福或喜悦的事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