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王恭 嘗披鶴裘涉雪而行。 孟昶 窺見之,歎曰:“此真神仙中人也。”事見《晉書·王恭傳》。後用為衣着不俗之典實。 宋 蘇轼 《梅聖俞之客歐陽晦夫使工畫茅庵曹子方作詩四韻仆和之》:“倒披 王恭 氅,半掩 袁安 戶。”
“王恭氅”是一個源自《晉書·王恭傳》的典故,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與人物形象相關:
衣着高雅脫俗的象征
據多數文獻記載(如、3、4、6),晉代名士王恭曾身披鶴氅(一種用鳥羽制成的外衣)在雪中行走,被孟昶贊歎為“神仙中人”。後世以此形容衣着雅緻、風姿超凡,如蘇轼詩句“倒披王恭氅”便引用了這一意象。
可能的語義演變争議
提到該詞被引申為“谄媚權貴”,但其他權威性較低的來源未提及此義項。由于《晉書》原文未涉及谄媚情節,這一解釋可能是後世誤傳或與其他典故混淆。
該詞本義為贊美人物儀态風雅,常用于詩詞中;若涉及貶義,需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晉書·王恭傳》原文或權威古籍注疏以确認細節。
《王恭氅》是指一種古代的禮服。它是指官員在正式場合穿着的一種長袍。
《王恭氅》的拆分部首為王(wáng),恭(gōng),氅(chǎng)。
根據《康熙字典》,《王恭氅》的總筆畫為15畫。
《王恭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在古代,官員們在參加正式場合時需要穿戴一定的禮服,而《王恭氅》就是其中之一。
《王恭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王恭氅」。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王的字形和恭的字形與現代有些許不同,但總體上仍然可以認出。
1. 士人們都穿着王恭氅出席了宴會。
2. 官員們在正式場合要穿着王恭氅以示莊重。
1. 王禮氅
2. 玉恭氅
3. 貴恭氅
1. 琉璃氅
2. 吉服
3. 朝服
1. 平民裝
2. 便服
3. 普通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