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te spring] 春季最后的时日
春季的最后一个月。现指农历三月。《诗·周颂·臣工》“维莫之春” 汉 郑玄 笺:“ 周 之季春,於 夏 为孟春。诸侯朝 周 之春,故晚春遣之。” 唐 杜荀鹤 《登城有作》诗:“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 金 吴缴 有《晚春言怀寄燕中知旧》诗。
“晚春”是汉语中一个常用词汇,现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基础词义 指春季的最后阶段,接近夏季的时期。在不同历法体系中,农历三月(公历约四月至五月)被称为晚春。
时间特征 • 自然表现:此时花草繁盛(如杨花、榆荚飘飞),天气渐暖,常伴有春雨 • 英文对应:Late Spring
文学意象 韩愈同名七言绝句《晚春》赋予其深刻意象: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拟人化描写:草木争艳暗喻生命对时光的珍惜 • 哲理内涵:既表达惜春之情,又隐喻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文化内涵 在传统语境中常象征: • 蓬勃生机与短暂美好的辩证关系 • 中国农耕文化中播种的关键时段
现代应用 常见于: • 节气描述:如“晚春三月,江南草长” • 文学创作:作为时间背景营造特定意境 • 日常表达:“晚春时节最适合郊游”
注:如需了解韩愈《晚春》完整赏析或不同地区晚春物候差异,可查阅、6、8等来源。
《晚春》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春季即将结束,正处在春末的时期。它由“晚”和“春”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晚(日字边旁)由十画组成,春(日月字旁)由十二画组成。
《晚春》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南宋文学家朱熹的《春望》诗中:“晚春宜更好,策杖复黄犊”。意在描述春季即将过去的景象。
《晚春》的繁体字为「晩春」。
在古时候,春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古代晚春的写法常见有「晚准」、「晚旬」等。
1. 晚春的风温暖而和煦,万物开始复苏。
2. 这里的晚春景色美不胜收,值得一游。
3. 晚春时节,花草繁茂,满园春色令人陶醉。
1. 晚春景色
2. 晚春时节
3. 晚春花开
4. 晚春气息
1. 春末
2. 滞春
3. 残春
1. 初春
2. 盛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