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史的意思、外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史的解释

[unofficial history] 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

详细解释

(1).古代官名。掌管宣布京畿以外地区的王令、四方地志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自当时之诸侯,国各有史,一言一动,罔不毕载。故四方之志,外史掌之。” 清 黄遵宪 《三哀诗》:“我已外史达,人实高阁置。”

(2).指稗史及某些旧小说。如旧题 汉 黄宪 的《天禄阁外史》、 清 吴敬梓 的《儒林外史》

(3).旧时文人常用作别号。如 元 张雨 称 句曲外史 , 清 恽格 称 白云外史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外史”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指非官方记载的历史内容,包括野史、杂史及以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例如《儒林外史》即属此类作品,其内容多聚焦非正史记载的文人轶事。

二、历史演变

  1. 古代官名:最早为周代官职,负责管理地方志书、外交文书等,如《周礼》记载外史“掌四方之志”。
  2. 文学扩展:汉代后逐渐演变为对非正史文献的统称,涵盖稗史、民间传说等。

三、特殊用法

四、典型示例 最著名的作品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虚构故事反映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百态。

该词既包含历史职能(古代官职),又涵盖文学体裁(野史小说),并延伸至文化符号(文人别号)。需注意具体语境区分其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外史》这个词的意思

《外史》是指一部历史书籍,与《内史》相对应。它主要记录了官方编纂的《内史》未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说是《内史》的补充与延伸。

拆分部首和笔画

《外史》的拆分部首为“卜”和“口”,其中“卜”为部首,表示卜筮;“口”为偏旁,表示与口相关的字义。它的总笔画数为9。

来源

《外史》一词起源于古代中国典籍《左传》中的一个典故。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祖逖因主张国家的外交政策而被释放回到家乡,但他却选择了更加冷静客观地记录历史事实的“外史”而非相信政治宣传和传统史书的“内史”,成为了后来《外史》这个词的象征。

繁体

《外史》的繁体写法为「外史」。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对繁简形式有所差异,但《外史》一词在古代与现代的基本形态差异不大。

例句

1. 这部《外史》详细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腐败现象。

2. 学者们通过研究《外史》的记载,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更全面而客观的理解。

组词

国史、内史、编史、正史、野史、历史

近义词

野史、编史

反义词

内史、正史、国史、历史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