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吐绶鸡。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吐綬鸟身大如鸐,五色,出 巴 东山中。毛色可爱,若天晴淑景,即吐綬,长一尺,须臾还吞之。” 唐 刘禹锡 《吐绶鸟词》:“ 越 人偶见而奇之,因名吐綬 江 南知。”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一》:“ 鱼復县 南山有鸟大如鴝鵒,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头颊似雉,有时吐物长数寸,丹采彪炳,形色类綬,因名为吐綬鸟。” 清 屈大均 《南海神祠古木绵花歌》:“收香一一立花鬚,吐綬纷纷饮花乳。”参见“ 吐綬鸡 ”。
“吐绶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
“吐绶鸟”的常见解释为火鸡,但在不同文献或方言中可能指向其他鸟类或衍生比喻义。若需更专业的生物学分类信息,建议参考鸟类学专著或权威百科。
《吐绶鸟》(tǔ zhī niǎo)是一种古代中国的传说中的鸟类,也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不辞辛苦地工作。
《吐绶鸟》的拆分部首是口和鸟,分属于“口”和“鸟”两个部首。它有11个笔画。
《吐绶鸟》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杜周传》,其中的“吐绶鸟高秋,何以亡命”形容了杜周谢世时的悲痛,表达了主动追求事业并且倍加珍惜光阴的精神。
《吐綢鳥》是《吐绶鸟》的繁体字。
古时候,“绶”的写法是“綢”,而“鸟”的写法是“鳥”。
他像一只吐绶鸟一样,每天早起晚归,努力工作。
吐绶鸟没有具体的组词,它主要是用来形容人工作勤奋。
勤劳、努力、辛勤都可以作为吐绶鸟的近义词。
懒散、怠惰、消极可以作为吐绶鸟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