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声讨的意思、声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声讨的解释

[denounce;condemn] 公开谴责,用语言文字讨伐

声讨敌人罪行

详细解释

(1).谴责罪行,加以讨伐。《清史稿·安和亲王岳乐传》:“以 三桂 悖逆反覆,将募兵声讨, 三桂 死,乃止。”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次年三月,北府兵将领 刘裕 、 刘毅 、 何无忌 等从 京口 、 广陵 起兵,声讨 桓玄 。”

(2).指公开谴责(敌人的罪行)。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二:“ 朱元璋 竟然站在他所反对的 元 朝政府立场声讨敌人了,由此也可以看出 朱元璋 这一方面实在举不出 张士诚 什么罪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声讨是汉语中表示公开谴责、严厉批判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言论或文字对错误行为、罪行进行集体性谴责,常见于社会舆论或正式场合。

  1. 词义解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声讨指“公开谴责(罪行或恶行)”,强调通过正式、集体的方式表达对不义行为的强烈反对。该词由“声”(言论)和“讨”(批判)构成,体现言辞与行动的结合。

  2. 词源与结构

    《汉语大词典》指出,“声讨”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献,原指“宣布罪状并加以征伐”,后演变为以舆论为主的谴责形式,属于动宾式合成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批判性。

  3. 用法与语境

    现代汉语中,声讨多用于社会公共事件,如“网民声讨网络暴力行为”(《人民日报》2023年报道)。其使用需符合对象具备明确过错的前提,常见搭配包括“声讨罪行”“发起声讨”等。

  4. 近义与反义词

    近义词如“谴责”“斥责”,均含批判义,但“声讨”更具公开性与群体性;反义词为“辩护”“支持”,表示对立立场(参考《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声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通过言语或文字公开谴责、讨伐某人或某事物的行为,常用于表达对不公、罪行或错误行径的强烈不满。例如:

二、词语结构

三、使用场景

  1. 社会事件:如对侵略者、黑心商家的集体谴责;
  2. 历史与文学:常见于檄文、抗议声明中,如吴晗《朱元璋传》中的用法。

四、与相似词的区别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权威词典类网页(如查字典、乐乐课堂)。

别人正在浏览...

八卦掌表章玻璃江勃兴抽讽单綫登山小鲁德洋恩普隄捍伏刑抚恤金该管刚獝歌拍黑人鹤雾怀迟患难与共回顾展嘉玩嘉壮冀北解渴寄迹山林靖慎金光盖地酒瓿瘠亡巨富空匮髡耏老女龙退面面上凝锳排掉盘樽漰腾劬禄丧德上手慑栗神奔试香罗耍刁瞚瞚束缊退败秃露外卖宛然微禄温气五城御史司坊瑕咎虾蟇衣想料乡亲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