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昧的意思、三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昧的解释

[(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knack;secret]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

深得其中三昧

详细解释

(1).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 《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济 ﹞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绩而嗣 忠 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

(2).奥妙;诀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 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 、 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封神演义》第八回:“ 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昧是汉语中一个源自佛教的词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佛教术语本义(梵语音译)

指通过修行达到的心神平静、专注一境的状态,是佛教重要的禅定境界。梵语“samādhi”原意为“等持”“正定”,即排除杂念、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获得智慧与觉悟。这一概念最早见于东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后成为汉传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

(参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汉语大词典》)

二、汉语引申义

在汉语世俗化使用中,逐渐衍生出两层含义:

  1. 事物的精髓与奥妙

    如“得游戏三昧”(掌握游戏的诀窍)、“文章三昧”(写作的真谛)。宋代陆游《示子遹》诗云:“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即指未能领悟精髓。

  2. 沉浸其中的境界

    形容对某事高度专注且技艺纯熟的状态,如“读书三昧”“茶道三昧”。

三、特殊用例

“三昧真火” 是道教文化中的概念,指人体内修炼而成的纯阳之火(上昧心火、中昧肾火、下昧膀胱火),与佛教“三昧”无直接关联,属文化融合中的词义借用现象。

(参见:《道教大辞典》)


权威文献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三昧是佛教核心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三昧(梵语Samādhi)音译自梵文,又作“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佛教将其视为重要修行方法,通过专注一境达到禅定状态,从而领悟真谛。

二、修行层次与分类

  1. 生得定:与生俱来的专注力,源于前世积累的善业。
  2. 后得定:通过后天修行提升的定力,需长期修习禅定。
  3. 境界特征:修行者需远离昏沉、散乱,保持平等心,最终引发神通妙用。

三、引申含义 三昧在世俗语境中衍生为“事物的精髓或诀窍”。如:

四、经典文献阐释

(完整解释可参考佛教经典及《书言故事》《故事成语考》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叟悖言边虞兵人逼霓彩霓长蹻侈忲迟想畜耳楚招丛聚抵近射击二十五里骂知县鹅行奋死覆策福建省附死根牙磐错功筑狗忌管座瓜皮艇黑面郞横眉冷眼黄宗羲浑深坚持改革开放剿民诫谕急公近利季瓜肌栗精禽俊快狼种郎子礼先一饭罗甸蟒身没寿墨墨南画乾刚期愿确定曲引穣穣劳劳荣古陋今社论胜绝蛇蜒世谟收回条解支劈万尼亚舅舅緼巡五谏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