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止民间私自贸易盐铁茶酒等物资而由政府专卖。《宋史·食货志下一》:“有司议勾收白地,禁榷铁货,方田增税,榷酤增价。”
“禁榷”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禁榷”指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对特定商品实行专卖,禁止民间自由买卖,以垄断利润充实财政收入。该制度主要针对盐、铁、茶、酒等生活必需品或高利润商品。
起源与发展
禁榷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后逐渐扩展至其他商品。宋代因财政压力,进一步强化禁榷,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实施范围
主要涉及四大类商品:
部分词典(如)将“禁榷”解释为“禁止讨论和争论”,但此释义与历史文献记载明显不符,可能是对“榷”字的误读。结合史料,“榷”在此处应指“专卖”而非“讨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政策或案例,可参考《宋史·食货志》等原始文献。
禁榷(jìn què)是指禁止贸易、禁止商业交易的意思。它由两个汉字组成——禁和榷。
禁的部首是示部,榷的部首是木部。禁字总共有9个笔画,榷字总共有13个笔画。
禁榷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贸时期。在古代,有些地方会设立榷场,榷场是指由政府或地方官府设立的专营商业交易的场所。榷场可以对交易进行监管,并征收税收。而禁榷则是指禁止榷场的存在,禁止商业交易。
禁榷的繁体字为「禁搉」。
在古时候,禁榷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禁榷可以写作「禁摂」或「禁蒮」,但这些写法已经不再常用。
1. 当时政府颁布了禁榷令,导致该地区的商贸活动受到极大限制。
2. 这座城市的禁榷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商贸不景气。
禁令、榷场、商贸
禁运、禁贸
开放贸易、自由交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