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謂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體。如,理的異名。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三:“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壇經·行由品》:“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唐 李邕 《嶽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
(2).佛教語。指永恒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讀禅經》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宋 蘇轼 《濁醪有妙理賦》:“如如不動而體無礙,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語。引申為永存,常在。 唐 賈島 《寄無得頭陀》詩:“落澗水聲來遠遠,當空月色自如如。”《西遊記》第九九回:“丹成識得本來面,體健如如拜主人。”
(4).恭順儒雅貌。 元 劉緻 《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法則有準使民服,期于無刑佐皇圖。説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 明 陳所聞 《雙調玉抱肚·懷李如真》曲:“如如風範,幸龍門當年得攀。” 清 恽敬 《答方九江》:“前過 九江 ,留數日,視署舍如山居,僚屬循循如如,文學掌故,甚善甚善。”
(5).絡繹不絕。《爾雅·釋天》“二月為如” 清 郝懿行 義疏:“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詞詞尾。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癢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兒裡骨轆轆地雷鳴,眼懸懸地專盼着人來請。”
“如如”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疊詞,其核心意義源于佛教哲學,但也在不同語境中衍生出其他用法。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佛教術語的核心内涵
詞義擴展與衍生用法
語法功能與構詞特點
與單字“如”的關聯
“如如”在佛教哲學中承載着對真理本質的诠釋,其他語境下的用法多由此引申。如需進一步探究佛教義理,可參考《大乘起信論》等經典對“真如”的闡釋。
《如如》這個詞在漢語中有着多重含義,可以表示“像”、“似”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如何”、“怎樣”的意思。
《如如》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女字旁”和“口字旁”,其中“女字旁”是偏旁部首“女” ,“口字旁”是偏旁部首“口”。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9。
《如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史記·平準書》中的一段話:“如如孰雲平!”其中的“如如”表達了“怎樣”、“如何”的意思。
《如如》的繁體字是「如如」。
在古時候,漢字的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雖然《如如》并沒有特定的古時候寫法,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找到一些類似的字形。
1. 他的動作就如如獵豹一般迅猛。
2. 請告訴我如如才能達到目标。
3. 如如所願,他終于通過了考試。
1. 如實 - 準确地、真實地,表示不假思索、不隱瞞、如實回答。
2. 如常 - 依舊,表示事物保持原狀,沒有發生變化。
3. 如願 - 符合心願、得到心儀的結果。
1. 好像 - 表示類似的意思。
2. 好似 - 意思和“好像”類似。
不如 - 表示不及、不如何,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