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荣枯。 晋 陶潜 《形赠影》诗:“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明 王世贞 《醉后劝客饮》诗:“请看草木有荣悴,荣者何恩怨者谁。”
(2).喻人世的盛衰。《后汉书·邓禹传论》:“荣悴交而下无二色,进退用而上无猜情。” 晋 潘岳 《秋兴赋》:“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 唐 郑薰 《赠巩畴》诗序:“闻公恬养澹逸,不屑于荣悴。”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方正》:“ 韩愈 与人交,荣悴不易,而观诸权门豪士,如僕隶焉。”《剪灯新话·富贵发迹司志》:“是以知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小而一身之荣悴通塞,大而一国之兴衰治乱,皆有定数,不可转移。” 梁启超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由是言之,则企业家果为国民经济之中坚,而企业之荣悴,与国民经济全体之荣悴,诚有桴鼓相应而丝毫无忒者,盖甚明也。”
“荣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其解释可从自然现象和人文比喻两个层面展开:
自然界的荣枯
指草木的繁盛与凋零,如晋代陶渊明《形赠影》诗中的“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明代王世贞《醉后劝客饮》也提到“请看草木有荣悴”。此意强调草木随季节变化的生长规律。
人世间的盛衰
比喻人生的得意与失意,或社会兴衰变迁。如《后汉书·邓禹传论》用“荣悴交而下无二色”形容世态炎凉,潘岳《秋兴赋》则以“虽末士之荣悴兮”表达对人生起伏的感慨。
总结来看,“荣悴”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描述,也是对人生命运的主观感慨,体现了汉语中“托物言志”的典型表达方式。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或汉典。
《荣悴》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状况的变化。
拆分部首和笔画:
《荣悴》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草字头部和心字底部。草字头表示草木植物相关的意思,心字底部表示与情感、内心相关的意思。《荣悴》一词总共有13画。
来源:
《荣悴》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秦风·荡》篇中,原本是形容草木的快速衰落。后来,人们将它引申为形容人的状态的变化。
繁体字:
繁体字中的《荣悴》为「榮悴」。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所用的《荣悴》字的书写形式与今天有所不同,其中「榮」字在古代的写法为「蕊」,字形中间有一个「禾」字底部(表示植物)和上方的「八」字旁(表示早晨)。「悴」字在古代的写法为「歲」,字形中间有一个心字旁(表示情感)和右边的「止」字底部(表示停止)。这些古代写法反映了当时汉字的演变过程。
例句:
1. 他一夜之间变得面黄肌瘦,真是荣悴至极。
2. 经过长时间的折腾,他的精神状态已经荣悴不堪了。
组词:
荣悴(形容词)
近义词:
面黄肌瘦、形容词枯槁、消瘦、消磨、疲惫等
反义词:
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欣欣向荣、青春焕发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