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ke and give] 拿取和给予
取予随心
(1).亦作“ 取与 ”。收受和给予。《管子·幼官》:“著於取与之分,则得地而不执。”《汉书·司马迁传》:“然僕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作“取与”。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观取与於宜适,谓虚实於言行,考操业於闺閫,校始终於信効,善否之验不亦易乎!” 宋 苏辙 《民政上》:“臣愚以为严赏罚,勑官吏,明好恶,慎取予,不赦有罪,使佛老之福不得苟且而惑其生。”《明史·朱希周传》:“性恭谨,不妄取予。”
(2).形容操琴时内收和外放的指法。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序》:“庚辰中秋日, 水云 慰予囚所,援琴作《胡笳十八拍》,取予疾徐,指法良可观也。”
“取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取予”由“取”(获取)和“予”(给予)构成,字面意为拿取与给予,体现事物或利益的双向流动。例如:
原始含义
最早指收受与分配,如《管子·幼官》中“著於取与之分,则得地而不执”,强调对资源分配的掌控。
引申用法
(注:以上解析综合了沪江词典、查字典、汉典等来源,建议通过链接查看完整释义。)
取予是一个表示取得、得到的词,常用于表示取得一些物品、信息或权力等。
取予的部首是又,表示手的意思。取的拼音为qu,予的拼音为yu。
取予的总笔画数为10画,其中取有6画,予有4画。
取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源于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繁体字中,取予的写法分别为「取」和「予」。
在古时候,取和予的写法可能有些许变化。例如,「取」在金文中写作「益」,甲骨文中写作「」。
「予」在金文中写作「卸」、「」,甲骨文中写作「」。
1. 我取予了一本好书,准备放杂志架上。
2. 公司决定取予你一次机会,希望你能认真对待。
1. 取舍:指在多种选择中进行决策和选择。
2. 取代:指用一样或更好的东西替代原有的事物或职位。
3. 取消:指取消某个已经存在或已决定的事物。
获得、得到、取得
失去、丧失、剥夺
哀曼宝殿闭路禀见搏牛之虻残日草木灰长茭错别字徂岁靛蓝兑泽多哥独异凤鷟膹郁盖不由己概量更代共釂挂靠光莹谷泉荒夷回背忽喇喇火笼见成积畜精神恍忽继念絶辔聚落郎才女姿脸盆躐窃媚上美言爢散捻头爬梳洗剔片甲飘疾匹马只轮群体忍忮申祸无良石湖居士适俗书衣条戎屯亶讬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响黩乡先生岘山泪小按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