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取予的意思、取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取予的解释

[take and give] 拿取和给予

取予随心

详细解释

(1).亦作“ 取与 ”。收受和给予。《管子·幼官》:“著於取与之分,则得地而不执。”《汉书·司马迁传》:“然僕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作“取与”。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观取与於宜适,谓虚实於言行,考操业於闺閫,校始终於信効,善否之验不亦易乎!” 宋 苏辙 《民政上》:“臣愚以为严赏罚,勑官吏,明好恶,慎取予,不赦有罪,使佛老之福不得苟且而惑其生。”《明史·朱希周传》:“性恭谨,不妄取予。”

(2).形容操琴时内收和外放的指法。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序》:“庚辰中秋日, 水云 慰予囚所,援琴作《胡笳十八拍》,取予疾徐,指法良可观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取予”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取”和“予”两个意义相对的动词组成,其核心含义指获取和给予的行为,常用来形容人际交往、财物往来或社会关系中的互动平衡。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权威引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单字本义

  1. 取(qǔ)
    • 本义:拿取、获得、接受。

      据《汉语大词典》,“取”有“拿”义,引申为获取利益、采纳意见等,如《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予(yǔ)
    • 本义:给予、授予。

      《古代汉语词典》释“予”为“给予”,如《诗经·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二、复合词“取予”的释义

取予(qǔ yǔ)


三、文化内涵与经典用例

  1. 伦理规范

    儒家强调“取予之道”需符合“义”,如《孟子·滕文公下》:“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2. 政治智慧

    《管子·牧民》提出“取予有度,则民不困”,主张统治者需节制赋税与赏赐。

  3. 文学意象

    司马迁《报任安书》以“取予”喻人生际遇:“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取予”词条,释义为“收受和给予”。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对“取”“予”单字释义及用例考据详实。
  3. 经典文献:
    • 《孟子》阐释儒家取予观;
    • 《道德经》第36章体现道家取予辩证思想;
    • 《管子》从治国角度论述取予平衡。

“取予”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核心词汇,既反映物质层面的交换行为,亦蕴含“平衡”“节制”“互惠”的精神内核。其释义需结合经典语境与哲学背景,方能完整呈现其社会规范与道德训诫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取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取予”由“取”(获取)和“予”(给予)构成,字面意为拿取与给予,体现事物或利益的双向流动。例如:


二、详细释义与演变

  1. 原始含义
    最早指收受与分配,如《管子·幼官》中“著於取与之分,则得地而不执”,强调对资源分配的掌控。

  2. 引申用法

    • 利益交换:形容通过获取他人资源达成自身目标的行为,常见于描述组织或个人间的利益互动;
    • 艺术领域:宋代文天祥《胡笳曲序》以“取予疾徐”形容琴技的收放指法。

三、读音与词性


四、使用场景


五、近义与反义

(注:以上解析综合了沪江词典、查字典、汉典等来源,建议通过链接查看完整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富嫌贫哀文白腊明经八杀徧覩避生策画丑诬传檄春服春归躇峙蹿腾钿雀丁坝地听方君蕃茂丰收丰祀封台缚鸡之力改朝换代诰毖告化子根壮叶茂诟毁胡孑建设性戢宁金声琨瑜老夥计诔行亮摩里闾领料貌合形离面牲幕燕牛皮筒强兵富国跄跪倾角啓劄髯奴沈鄣失柄时陋水畔蜀禄听壁脚同进外套往贤纨绔子弟无过是五营象弧西班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