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管,专卖。 唐 元稹 《唐庆万年县令制》:“执事言尔 庆 ,榷束池卤,生息倍称。”
“榷束”一词的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需结合古籍用例及引申义综合理解:
基本含义
指专管、专卖,即对特定商品实行政府垄断经营。这一释义源于唐代元稹《唐庆万年县令制》的记载:“榷束池卤,生息倍称”,描述盐池资源的官方管控。
详细解释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经济制度,如盐铁专卖;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偶见于历史文献分析或比喻性表达(如强调规则约束力)。
古籍例证
唐代元稹的制书是最早明确用例,体现该词在唐代已用于行政文书,指代资源管理的官方垄断。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权威辞书,对比不同时期的语义演变。
《榷束》是一个汉语词汇,它的意思是指限制、约束、束缚等。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人们在某种条件下无法自由行动,受到一定限制。
《榷束》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木(mù)部,右边是束(shù)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榷束》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榷”在古代指的是各种贸易、交易的立法和管理,而“束”则代表限制、约束的意思。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榷束》。
在繁体字中,榷字的形状稍微有所差异,其右半部分采用了木的变体,“束”字的形状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有时会使用一些和现代汉字稍有不同的写法。《榷束》最初的古代写法中,榷字的上部采用了“四”的形状,束字的下部采用了“木”的形状,写法较为复杂,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
1. 这个制度对我们的行动产生了很大的榷束。
2. 他在职业生涯中一直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束缚。
1. 抗束:抵抗外部的限制
2. 约束:对行动进行规定或限制
3. 束缚:使人无法自由行动
限制、约束、束缚、制约、拘束
放任、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