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意思、林则徐的详细解释
林则徐的解释
①林则徐(1785-1850)。近代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38年任湖广总督。次年任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收缴鸦片二百三十七万余斤,在虎门销毁。并整顿海防,训练义勇,打退英军挑衅。还派人翻译外国书报,了解外国情况。1840年任两广总督,不久受投降派诬陷,被革职流放新疆。曾在新疆兴办水利,垦荒屯田。1850年再度任钦差大臣,赴广西督理军务,病死途中。著作编为《林则徐集》。
②故事片。以林则徐的生平业绩为题材。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吕宕、叶元编剧,郑君里、岑范导演,赵丹主演。
词语分解
- 林的解释 林 í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林。森林。林海。林薮(a.山林小泽;b.喻丛集的处所)。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林。艺林。碑林。儒林。 姓。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是中国清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民族英雄。该专有名词由姓氏"林"与表字"则徐"构成,其中"则徐"取义于《周易·系辞下》"则徐行而不殆",寄托着稳健进取的处世哲学。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林则徐"特指这位"领导虎门销烟、主张抵御外侮的清代名臣"。
从历史语境分析,林则徐最显著的功绩是1839年主持的虎门销烟运动。作为钦差大臣,他在广东禁烟期间共销毁鸦片237万余斤,这一壮举被《清史稿》评价为"示外国以中国之威,夺奸民挟夷之魄"。其撰写的《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研究近代外交史的重要文献。
在思想层面,林则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革新主张,主持编译《四洲志》,系统介绍西方地理政治,开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之先河。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特别强调:"林公所译西书,实为晚清维新运动之嚆矢"。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位民族英雄"(《中国大百科全书》评语),林则徐的官宦生涯涵盖河道总督、湖广总督等要职,任内治理水患、整顿盐政、赈济灾民等政绩卓著。其书法作品《行书七言联》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笔力雄健处可见其刚正风骨。
网络扩展解释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少穆,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民族英雄。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析其生平与贡献:
一、名字由来与早年经历
- 名字含义:本名“则徐”意为效法福建巡抚徐嗣曾,字“元抚”取自徐嗣曾的字,“少穆”则源自南朝文人徐陵(字少穆),因其父林宾日梦到“凤凰飞”和“石麒麟”的吉兆而取名。
- 科举入仕:1798年中秀才,1804年中举,1811年进士及第,历任编修、监察御史等职,早期政绩以兴修水利、整顿吏治著称。
二、禁烟运动与虎门销烟
- 历史背景:1838年任湖广总督时推行禁烟,次年作为钦差大臣赴广州,迫使英商交出鸦片237万余斤。
-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历时23天,成为近代反侵略标志性事件。
三、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 编译《四洲志》:组织翻译西方书报,系统介绍各国地理、政治,推动中国近代化思想启蒙。
- 军事与外交策略:主张“师夷长技”,加强海防,组建水勇,多次击退英军挑衅。
四、政治生涯与晚年
- 官职变迁:历任两广、湖广、陕甘、云贵总督,官至一品。鸦片战争后遭诬陷革职,流放新疆期间兴修水利、垦荒屯田。
- 逝世:1850年复任钦差大臣赴广西,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
五、历史评价
- 民族英雄: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禁烟壮举和开放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 文化影响:著作《林则徐集》留存后世,虎门销烟事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题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诗词作品或新疆治水细节,可查阅《塞外杂咏》及相关地方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科全书派才夸八斗残民害理朝从称王称霸崇饰出尘不染雏子泚额旳旳詄踼笛竹都数短褐不全耳傍风发愤封一傅粉何郎稾秣贡译横陈火筷子杰猾介爵接长不短急战抗正看人说话坤角榔榆礼奢宁俭龙髯攀泣绿林豪杰马文庙田臬樴喷勃僻执千里同风秋兴羣疠屈枉染羽飒踏商股山台神不知鬼不晓沈檀涉世手急眼快衰乱树林子溲浡挺秀同年而语万古长存韦驮问事帘无家可奔稀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