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书信的意思、书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书信的解释

[letter] 信

常有书信往来

详细解释

(1).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晋书·陆机传》:“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 法亮 渡,乞白服相见。”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2).指信札。 唐 王驾 《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鎸‘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 芸 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冰心 《晚晴集·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书信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基本释义

“书信”指通过书面形式传递信息的文书,古代称“书”“简”“札”等,现代统称“信件”。其核心功能是跨越空间进行人际沟通,内容可涵盖私人交流、公务往来等。

二、历史源流与构词解析

  1. “书”的本义

    “书”最初指书写行为(《说文解字》:“书,箸也”),后引申为书写成的文字载体。如《左传》载“叔向使诒子产书”,即指书面信函。

  2. “信”的演变

    “信”原意为言语真实(《说文解字》:“信,诚也”),后因古代传递文书需凭信物,逐渐代指使者或邮件。唐宋时期,“书信”二字始固定连用,如杜甫诗“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三、现代定义与特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书信定义为:

书信:通过邮寄或电子方式传递的文字信息,通常包含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五部分。其形式包含纸质信件与电子邮件(虽后者称“邮件”,仍属广义书信范畴)。

四、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1. 历史载体

    古代书信为研究社会文化的一手史料,如《报任安书》反映司马迁的生死观,《曾国藩家书》体现清代士大夫思想。

  2. 情感媒介

    私密性使其成为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如《傅雷家书》展现父子深情,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记录思想交流。


权威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468页。
  3.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李学勤主编,中华书局,2010年。
  4. 《中国民俗史纲要》,王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四章“通信习俗”)。

(注:因文献为纸质出版物,未提供网络链接,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正规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书信”是传统沟通方式,指通过文字书写传递信息的载体,包含情感表达、信息交流、正式文书等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书”与“信”二字结合:

二、历史演变

  1. 古代:商周时期用甲骨、竹简刻写;汉代后纸张普及,发展为尺牍(短简)、帛书(丝织品信件)。
  2. 近代:邮驿系统成熟,信封、邮票规范使用,如清代“邮传部”管理书信传递。
  3. 现代: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兴起,但纸质书信仍用于正式场合(如邀请函、手写感谢信)。

三、结构与格式

传统书信包含固定部分:

  1. 称谓:如“父亲大人”“某某先生”;
  2. 正文:分段叙述,首句常用“见字如晤”;
  3. 结尾敬语:如“敬颂时祺”“此致敬礼”;
  4. 落款:署名与日期,常加盖印章以示郑重。

四、文化意义

  1. 情感载体:如杜甫“家书抵万金”、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
  2. 历史文献:司马迁《报任安书》记录心路,曾国藩家书体现教育观;
  3. 文学形式:书信体小说(如《少年维特的烦恼》)、诗歌(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五、现代应用场景

书信虽被电子通讯部分取代,但其庄重性、私密性和文化厚度仍不可替代,尤其在重要场合或深度交流中独具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叉手叉脚城隈断缐鹞子度拟恩怀烦礼粉房风蝶风言影语改物逛窑子龟瓦横奔餬名袷车兼程碱地角觜积耻机管机户汲汲皇皇旌旗靳色九居巨纤可畏空夺寇盗诳谝笼致鸾歌凤舞伦敦大学闾落没吃茶梦梦乍命蹇时乖泯靡民宗木鉢啮雪餐毡檽枣旁福辟佛箝勒懃劳砂石设备神阙沈膇首富悚跂锁院陶菊外视尾衔未知数无声诗校兵携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