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供给不足;匮乏。《左传·宣公十二年》:“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於鲜,敢献於从者。”《孟子·告子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旧唐书·李晟传》:“欲以诸军同神策,则财赋不给,无可奈何。”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癖嗜》:“后家不给,食馒头,又食煨茄,俱成箩以充饥。”
2.犹言不暇,来不及。 宋 苏轼 《始皇论》:“惴惴然朝不谋夕,忧死之不给。”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徐波》:“松栝数株,撑风蔽日,元冬霜月,萧萧而下,双童缚帚,扫除不给。斋厨爨烟,皆从此出。”
“不给”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供给不足或匮乏
指资源、物资等无法满足需求。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到“兽人无乃不给於鲜”,描述因战事导致猎物供应不足。
《孟子·告子下》中“助不给”也体现了这一用法,强调通过政策弥补物资短缺。
来不及、无暇顾及
表示时间紧迫或无法应对。如苏轼《始皇论》中“忧死之不给”,以及清代王士禛描述的“扫除不给”,均指事务繁忙导致无法及时处理。
拒绝提供
在口语中可表示“不愿意给予”,如广东话中“不给”直接表达拒绝。
例句:“他坚持不借钱,直接说了句‘不给’。”
口语化表达否定评价
方言中存在“不给力”“不给劲”等说法,表示“不怎么样”或“效果差”。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古典场景侧重“匮乏/来不及”,现代用法多指向“拒绝”。
“不给”是一个常见的词语,表示不愿意给予或不答应。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不给”由“不”和“给”两个字组成。其中,“不”是一个独立的字,表示否定、不同意等意思,拼音为“bù”。它的部首是一点水,笔画数为4。
“给”的拼音为“gěi”,它的字形由纟(丝)和合构成,表示把丝线合在一起,意味着给予、归属等。它的部首是纟,笔画数为9。
“不给”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为广泛,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这个词的写法为“不給”或“不予”,其中“給”和“予”都表示给予的意思,只是用字形不同来表示语义上的差异。另外,“给”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給”,与古代有所不同。
在古代,人们使用繁体字来书写汉字,因此,“不给”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的“不给”写作“不給”或“不予”,其中的“不”表示否定,与现代的“不”相同,而“給”和“予”则表示给予的意思。
1. 他向我借钱,可我不给。
2. 我不给你丢脸。
3. 她要我帮忙,但我不给她答复。
1. 不给不行
2. 不给面子
3. 不给力
4. 不给糖就捣蛋
5. 不给机会
1. 不许(bù xǔ)
2. 不准(bù zhǔ)
3. 不允许(bù yǔn xǔ)
给予(gěi yǔ)
允许(yǔn xǔ)
同意(tóng yì)
注:文章中的部分繁体字可能无法在一些浏览器或设备上正常显示。【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