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粳稻的一种。生长期长,成熟期较晩。
晩粳(wǎnjīng)是汉语中一个专指特定水稻类型的农业术语,由“晩”和“粳”两部分构成,需结合字义与农业特性综合理解:
晩(wǎn)
本义指日落后的黄昏时分,引申为时间靠后、迟于常规时段。《说文解字》释为“日暮也”,此处强调水稻生长周期较长,成熟期迟于其他品种。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粳(jīng)
特指粳稻(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一种米粒短圆、黏性适中的水稻亚种,与籼稻(indica)相对。其字形从“禾”(谷物类)、“更”(表音),《本草纲目》载:“粳乃谷稻之总名,有早、中、晚三收。”
来源:《本草纲目·谷部》(明·李时珍)
晩粳指生育期长、成熟时间较晚的粳稻品种,需满足以下特征:
来源:《中国稻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术语 | 生育期 | 收割季节 | 典型分布区 |
---|---|---|---|
早粳 | 90-120天 | 盛夏至初秋 | 东北、华北 |
中粳 | 120-130天 | 中秋前后 | 黄淮流域 |
晩粳 | >130天 | 晚秋 | 长江以南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
晩粳:生长期较长、成熟期较晚的粳稻。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
《农政全书》对晚稻的记载:
“南方晚稻,九月熟,粒圆而白,味甘性温。”
来源: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篇》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结论:晩粳是以成熟期晚为核心特征的水稻类型,其命名融合了时间属性(晩)与品种类别(粳),在农学与语言学中均有明确界定。
“晩粳”是一个农业术语,现规范写法通常为“晚粳”,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粳稻的一种特殊品种,其特点是生长期较长,成熟期较其他类型粳稻更晚。拼音为wǎn jīng,部分文献中“晩”是“晚”的异体字写法。
生长期与特性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粳稻按收获时间分为早粳(六七月收)、迟粳(八九月收)和晚粳(十月收)。晚粳因成熟晚,需更长的生长周期,且米质黏性较强、胀性较小。
历史文献依据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穀一·粳》中明确分类,提到晚粳“得金气多,色白入肺而解热”,说明其不仅作为粮食,还被赋予药用价值的认知。
延伸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晚粳”可比喻事物或人的成熟需要较长时间积累,例如形容大器晚成的情况。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注意:实际应用中建议使用规范词形“晚粳”,避免因异体字造成误解。如需进一步了解农业分类,可参考《本草纲目》或现代农学资料。
标新领异不期然禅观冲撞牀杌楚殿道德哲学大重东津反易风励刚鬣公力广巨钴镆骇目振心耗废蒿丘皓衣慧骨江骊剑仙绞车狂蔽款列礼先壹饭理障龙猛军驴驘麻捶乃老内实俳文聘举晴天开水路穷祸弃撇任劳如履薄冰神惠硕大无比数器素蟒擡颏陶巾庭审团圆饼頽剥退故脱色倭堕五斗橱毋追瞎逛相持闲口说闲话闲婉仙主携拔系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