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飱钱”。古代于俸禄之外赐给官吏的饭食钱。《旧唐书·代宗纪》:“二月丁亥朔,释奠於国学,赐宰臣百官飧钱五百贯,於国学食。”《新唐书·嗣吴王祗传》:“是时勋望大臣无职事者皆得待詔於院,给飱钱署舍,以厚其礼。”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三表》:“日有秩酒,月有飱钱,奉此一身,已踰二纪。”
“飧钱”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指古代官吏在俸禄之外额外获得的饭食补贴,主要用于公务期间的餐饮开支。拼音为sūn qián,其中“飧”本义为简单的饭食(如晚饭)。
历史出处
据《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唐代宗曾于释奠礼(祭祀孔子的仪式)后,赐予宰臣百官“飧钱五百贯”,专用于国学内的餐饮。这一记载表明飧钱具有特定场合的补贴性质。
用途与背景
古代官员俸禄体系外常设各类津贴,飧钱类似现代的“餐补”,可能与公务活动(如祭祀、会议)期间的集体用餐相关,属于职务福利的一部分。
相关延伸
需注意“飧钱”一词在现代已不常用,且目前可查的文献记载较少,更多细节需结合《旧唐书》等原始史料进一步考证。
建议参考《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或唐代经济史研究资料,获取更权威的解读。
飧钱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起源。该词的拆分部首为“食”和“钅”,总共有15画。
“飧钱”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是用来描述吃饭所需的费用。这个词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略有不同,通常是以繁体字“餐錢”来表示。
以下是一些关于“飧钱”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由“飧钱”组成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与“飧钱”意义相近的词语:
与“飧钱”意思相反的词语是“免费”,它表示没有费用或不需要支付任何钱。
骜骜贬降标注闭藏不动产登记财忙操揔层泉楚腰蛴领出赘麤苴点视厅滴绿抵排东征西怨杜鹃花繁数高碧桧楫海藻含饭鹤伴合祧阖座混战建齿江口僭视借誉井陉关筋肉旧德旷朗窾枯窥看兰干两雄洛食痝裂明睿墨台扑拉抢话倾己去思煞果上林瘆得慌生涯深阻施属失学时运亨通耍笑睡铺锁索汤饭武义武廕夏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