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乐于作战;好战。《庄子·徐无鬼》:“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淮南子·兵略训》:“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驰雷霆而饰怒,义在胜残;命貔虎以擢征,吾非乐战。” 宋 王禹偁 《拟拜屈突通为兵部尚书制》:“朕首举义师,力平多垒,事非乐战,义6*解倒悬。”
(2).犹死战。《史记·楚世家》:“ 楚 倍 秦 , 秦 且率诸侯伐 楚 ,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飭士卒,得一乐战。”《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今坐守穷城,终於困弊,臣等愿得一出乐战,而陛下每抑之,此为坐自摧败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乐战汉语 快速查询。
“乐战”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乐”与“战”两个单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七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583页),“乐”在此处读作“lè”,表示“乐于、喜好”;“战”指“战斗、战争”,二者结合形成“乐于参与战争”的核心含义。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兵书典籍,如《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论述背景,引申出“慎战”与“乐战”的辩证关系(《中华兵书集成》,中华书局,2006年,第23页)。
从构词法分析,“乐战”属于动宾结构,强调主动发起军事行动的主观意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12页)特别指出该词常含贬义色彩,如《资治通鉴·汉纪》中“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乐战者殃”的警示,揭示古代军事思想对穷兵黩武行为的批判。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解析或军事策略讨论领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第842页)。
“乐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籍文献和语境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乐于作战;好战
指对战争持积极态度,或形容军队士气高昂、勇于战斗。例如《庄子·徐无鬼》提到“兵革之士乐战”,《淮南子·兵略训》中也有“卒果敢而乐战”的描述。
犹死战
在特定语境下,可引申为拼死战斗的决心。如《史记·楚世家》中“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资治通鉴》中“臣等愿得一出乐战”均强调绝境中的奋战态度。
更多古籍用例可查看汉典()及《史记》《资治通鉴》相关章节()。
鹌鹑骨饳儿百堕俱举拜愿板牙辈耦辩白咇茀憋支支采掇仓英铳子放蔑丰利负险不臣高履高香歌馆桂父国储沆瀣浆喉吭互换汇展虎爪板监领进发刭拔经营管理捐纳菊道人开莅控卷口辞馈人酷虐练熟连梃梨花雨离京罗帷谩说梅花角淼茫清凉居情猿穷奸极恶魌魋群聚剩水残山诗痕时陋收亲水犀丝毫不差叹奇天演铁甲望砖威怀乌兰巴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