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台。古代一種邊防設施。 清 龔自珍 《西域置行省議》:“ 嘉峪關 以外,鎮将如此其相望也,戍卒如此其夥也,燧堡如此其密也。”
“燧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燧堡指烽火台,是古代邊防體系中用于傳遞軍事信號的設施。通過點燃煙火(如狼煙)實現遠距離信息傳遞,起到預警或調度軍隊的作用。
構成解析
曆史文獻例證
清代龔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議》中提到:“嘉峪關以外,鎮将如此其相望也,戍卒如此其夥也,燧堡如此其密也。”,說明燧堡在清代西北邊防布局中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具體邊防體系,可參考《西域置行省議》等文獻。
《燧堡》一詞包含着兩個意思:燧以及堡。燧是指燧石,指用燧石發火點燃火種。堡則指的是城堡、堡壘。
燧字的部首是火,表示與火有關。燧字的筆畫數為17畫。
《燧堡》一詞源自于古代典籍《詩經·小雅·燧人之什·燧人之石》:“于以燧石,豈無堡壘。”這句詩描述了燧石被用來點燃火種,并暗喻了燧石的重要性,比喻燧石堡壘的堅固。
燧字的繁體是燧。
古時候,燧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相比現代的“燧”字,古代寫法中,燧字下部的“豕”字是“彡”字。
1. 昔人有言,不獨興火,燧堡亦非易坼之器。
2. 這座燧堡是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必須保護它。
燧堡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詞語,如燧石、燧石火種、燧石之技等。
燧堡的近義詞有燧石堡壘、火種堡壘。
燧堡的反義詞為非堡壘、非固若金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