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本指隔夜舂米备粮。后以“宿舂”指少量的粮食。《周书·韦孝宽传》:“常以边外之军,引其腹心之众。我无宿舂之费,彼有奔命之劳。” 宋 苏轼 《杭州上执政书》之二:“然三 吴 风俗,自古浮薄,而 钱塘 为甚,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 清 王晫 《今世说·雅量》:“ 朱子殷 瓶无宿舂,歌呼笑傲,不改其乐。”
“宿舂”是一个源自《庄子·逍遥游》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该词多用于文言或文学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原文及历代注释(如、3、8)。
宿舂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括“宿”和“舂”两个部分。
“宿”字的部首是宀,总计5画;“舂”字的部首是舌,总计8画。
“宿舂”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村中的一种场景。在古时候,农民为了加工粮食,常常需要晚上舂米,以便第二天能够煮粥或者制作面食。因此,“宿舂”指的是晚上使用舂米机器舂米的行为。
“宿舂”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由于汉字的演变,有些字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宿舂”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和现代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变化。
1. 农村里的人们常常用宿舂来加工稻谷。
2. 爷爷回忆起小时候,经常跟我说他晚上宿舂的场景。
组词的相关内容,请根据上下文提供更多信息。
没有找到与“宿舂”相近义的词语。
没有找到与“宿舂”相反义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