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征的意思、四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征的解釋

(1).四面征讨。《書·周官》:“四征弗庭,綏厥兆民。” 孔穎達 疏:“四征,從京師而四面征也。”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三節:“ 宣王 時代的四征八伐,正是去發展自己的生産。”

(2).征東、征西、征南、征北四将軍的合稱。《晉書·職官志》:“四征興於 漢 代。”《文獻通考·職官十三》:“四征将軍,皆 漢 魏 以來置,加大者始曰方面。征東将軍、征西将軍、征南将軍、征北将軍各一人。 魏 黃初 中位次三公, 後魏 加大,則次衛将軍。 唐 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征”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均源自古代中國的政治、軍事制度:

  1. 指代四方征伐或四方征讨的行動

    • 釋義: “四”指東、南、西、北四方。“征”指讨伐、用武力制服。合起來指對四方邊疆或敵對勢力進行的軍事征讨活動。
    • 語境與用法: 常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中央政權為開疆拓土、平定叛亂、威懾四方而發動的軍事行動。它強調的是一種由中央向周邊輻射的武力征服行為。
    • 示例: “天子命将,四征不庭。”(意為:天子命令将領,向四方不臣服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征讨。)
    • 來源參考: 此釋義是“四征”最基礎的含義,在描述古代戰争史或帝王功績的文獻中常見。其概念可追溯至先秦典籍中關于“征伐”的論述,并在後世史書中廣泛使用,如《史記》、《漢書》等雖未必直接組合成“四征”一詞,但蘊含此意。更具體的組合使用可參考《晉書》、《資治通鑒》等史書關于軍事行動的記載。
  2. 指代古代重要的高級軍事官職“四征将軍”

    • 釋義: 這是“四征”在魏晉南北朝及後世更為常見和具體的含義。指代四個重要的征字頭将軍稱號:
      • 征東将軍
      • 征南将軍
      • 征西将軍
      • 征北将軍
    • 曆史背景與職權:
      • 這些官職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設置并逐漸制度化,到魏晉時期成為非常重要的方面軍統帥職位,位次三公,常持節都督數州軍事,權力極大。
      • 其職責是代表中央,負責一個戰略方向(東、南、西、北)的軍事防禦、征讨叛亂或對外作戰,是鎮守一方的大将。
      • 地位通常高于“四鎮将軍”(鎮東、鎮南、鎮西、鎮北)。
    • 來源參考: 關于“四征将軍”的設置、品秩、職權及具體擔任者的記載,主要見于曆代正史的《職官志》或人物傳記中。
      • 《晉書·職官志》:對魏晉官制有系統記載,明确提到了征東、征南、征西、征北将軍的品級和地位。例如:“四征興于漢代,四安起于魏初,四鎮通于柔遠…四征、四鎮…是為重號将軍。” (注:此段引文概述了其淵源和地位,具體表述各版本可能略有差異)。
      • 《宋書·百官志》、《南齊書·百官志》、《魏書·官氏志》等:南北朝各朝的史書對其本朝的武官制度,包括四征将軍的設置和演變,均有詳細記錄。
      • 《三國志》:在魏、蜀、吳諸将的傳記中,頻繁出現他們被任命為征東、征西等将軍的記載,反映了該制度在三國時期的實際運作(如曹魏的張遼曾任征東将軍,夏侯淵曾任征西将軍)。

“四征”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解釋,一是泛指對四方進行的軍事征讨行動,二是特指中國古代重要的高級武官官職“征東将軍”、“征南将軍”、“征西将軍”、“征北将軍”的合稱。後者在曆史文獻中出現頻率更高,是理解該詞的關鍵。其權威釋義和詳細背景需參考古代史書,尤其是記錄官制(如《職官志》)和軍事曆史的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

“四征”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可作如下解釋:

一、軍事征讨

  1. 四面征讨
    源自《尚書·周官》記載的“四征弗庭,綏厥兆民”,指古代帝王從都城向四方發兵征伐不臣服的諸侯國,以安定百姓。如周宣王時期通過四征八伐擴大疆域,這種軍事行動具有中央集權的象征意義()。

二、官職體系 2.四征将軍的合稱
指漢魏時期設置的征東、征西、征南、征北四位将軍,合稱“四征”。

例句補充
如“先祖四征北羯,八方歸順”,體現了四征将軍在維護疆域中的作用。

别人正在浏覽...

并居帛圖藏龍卧虎鸱張櫥窗錯音達見膽小如豆道曹大誼燈光點屏成蠅凍輪東厮鬥進斷種發顔膏火膏潤怪圈好住渾漫獲旌假推蹐門精一看財奴空談快意快意當前昆山片玉軨下隸書隸行龍虎營買牛息戈密蓬蓬南禅寺能術瓶隱竅瓠切迫沁心秋風羣法山物神狸石留食土視瞻雙套車雙鴛挑唆同音詞退股王老五餧食武人悟悅孝廉方正奚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