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容假的意思、容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容假的解释

谓宽容让人。《新唐书·吉顼传》:“为刺史时, 武懿宗 讨 契丹 ,退保 相州 。后争功殿中, 懿宗 陋短俯僂, 頊 严语侵之,无所容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容假是古汉语词汇,现已被现代汉语淘汰,其核心含义为“宽容;宽恕”,特指对他人过失或请求的包容性应允。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层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单字解构

    • 容:本义为“盛受”,引申为“包容、接纳”(《说文解字》:“容,盛也”)。
    • 假:通“叚”,含“借予、宽缓”义(《说文通训定声》:“假,借也”),此处表“暂时性让步”。

      二字组合构成动词性偏正结构,字面即“以包容之态借予宽缓”,凝练为“宽容谅解”。

  2. 词义演变

    先秦至汉代文献中,“容假”强调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宽宥,如官吏对庶民、君主对臣子。唐宋后语义泛化,泛指人际包容,但始终含“权威方施予的暂时性谅解” 的隐含色彩。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73页)

    容假:宽容;宽恕。

    引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恺传》:“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论议引正,辞气高雅。然容假权贵,不尚絜操。”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容假:宽容,饶恕。

    引例:《后汉书·崔骃传》:“帝虽容假,终不能永御民心。”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在线版)


三、古籍用例分析

  1. 《后汉书·刘恺传》例

    描述刘恺虽品性高洁,却对权贵过失采取宽容态度,反映“容假”蕴含“对非常规行为的非强制性容忍”。

  2. 《崔骃传》例

    汉帝虽暂时宽恕民怨,却无法持久维系统治,印证“容假”的“暂时性”与“权力依附性” 特征。


四、近义辨析

词汇 核心差异 使用场景
容假 强调权威方自上而下的暂时包容 古代官场、礼法语境
宽宥 侧重永久性赦免(如罪责) 司法、宗教领域
包容 无等级色彩,表普遍性接纳 现代平等语境

五、现代价值启示

尽管“容假”已退出日常用语,其承载的“有限度谅解” 思想仍具现实意义。在管理学中,可类比“容错机制”;在跨文化交际中,呼应“文化宽容”(Cultural Tolerance)理念,即在不突破底线前提下,对差异的阶段性接纳。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2.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辞源》(修订本)[DB/OL]. 商务印书馆在线版.
  3. 费孝通. 文化宽容的理论与实践[J]. 社会学研究, 1997(4).

网络扩展解释

“容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宽容、忍让他人,尤其在面对他人的缺点或错误时表现出包容态度。部分解释提到它可能涉及对虚伪行为的容忍,但多数文献更强调其“宽容忍让”的核心意义。

  2. 历史出处
    源自《新唐书·吉顼传》中的典故:唐代吉顼与武懿宗争功时,因武懿宗身形矮小且姿态卑微,吉顼言辞严厉,“无所容假”(即毫不宽容),反衬出“容假”的本义。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包容,尤其在对方有不足或过错时选择谅解而非苛责。例如上级对下属的过失适度宽容,或朋友间互相体谅。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宽容、忍让、包涵
    • 反义词:苛责、计较、不容
  5. 注意事项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古文或学术讨论中。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容许假期”等字面组合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新唐书》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阿犇骛褊急常仪洞照鹅氄饭包防暑斐什负信革凡成圣恭凳功义官属瓜瓤闺苑果不其然过晌合乐贱入贵出痂皮激射勒竹联镳寥朗力竭鸬鹚号煤气机媚眼冥臣密致木诎暮想朝思恁每排年旁作盘涉跑车蜣蜋转丸情实去本就末榷徵攘磔衽左神牧实确实牣刷的水松疏谬思想体系邃屋体育俱乐部顽俗文疯五鸟花纤美衔曜小军旅笑迷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