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十二月腊祭的别称。始于 殷 ,后代因循未改。一说始于 伊耆 。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四代腊之别名: 夏 曰嘉平, 殷 曰清祀, 周 曰大蜡, 汉 曰腊。” 南朝 宋 孔欣 《祠太庙》诗:“束带从王事,结缨奉清祀。”《元史·礼乐志三》:“望瘞位,奏《肃事之曲》……礼成文备,歆受清祀。”
“清祀”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腊祭的别称
指古代十二月举行的腊祭仪式,始于殷商时期,后代沿用此名称。据《独断》记载,不同朝代对腊祭的称呼不同:夏代称“嘉平”,殷代称“清祀”,周代称“大蜡”,汉代称“腊”。
月份的代称
在殷商时期,“清祀”也被用作腊月(十二月)的别称。这一用法在后世文献中仍有体现,如《元史》提到“礼成文备,歆受清祀”。
“清祀”属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祭祀仪式与月份代称展开,体现了古代农耕社会对岁时祭祀的重视。
《清祀》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qīng sì。它的意思是指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或者敬祀先祖时,进行的祭奠、燃香拜祭等活动。
《清祀》的拆分部首为“示”和“礻”,拆分后的笔画数为14画。
《清祀》一词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清明节等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墓或祭祀场所,燃香、烧纸、祭拜祖先,表达对先辈的尊敬与纪念。
《清祀》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清祀」。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清祀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一般来说,清祀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清祀先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2. 清明节时,我会去祖坟进行清祀活动。
1. 清明节:传统的祭祀节日,也称“踏青节”。
2. 祭祀:指向神灵或先祖行礼、献祭,表达敬意或寄托希望。
祭祀、祭奠、奠仪。
不敬、亵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