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威仪的意思、四威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威仪的解释

佛教语。指符合仪则的四种身体姿态:行、住、坐、卧。《释氏要览·入众·威仪》:“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亦省作“ 四仪 ”。 唐 皎然 《花石长枕歌答章居士赠》诗:“行住四仪皆道意,不学小乘一曲士。”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吴门 有神降於乩,自言 天台泐子 , 智者大师 之弟子,转女人身堕度者,摄入无叶堂中,教修四仪密諦,往生西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威仪是汉语佛教术语,指修行者应具备的四种规范仪态,具体包含行、住、坐、卧四种行为准则。该概念源自佛教戒律体系,体现了身心调修行理念。

核心定义与内涵

  1. 行如风

    指行走时应步履平稳,不疾不徐,保持心念专注。佛经中强调“行时知行,不散乱心”,体现动中修定的功夫。

  2. 住如松

    站立时需身姿端正,如松树般挺拔,象征修行者内心的坚定。《瑜伽师地论》记载“住必正直,不倚不斜”。

  3. 坐如钟

    打坐时须脊背挺直,如钟鼎稳固,达到“身安稳则心清明”的境界,常见于禅宗修行规范。

  4. 卧如弓

    右侧卧的“吉祥卧”姿势,源自佛陀涅槃时的示范,有利于气息调顺并减少昏沉,被《大智度论》列为修行者标准卧姿。

文化溯源与典籍依据

四威仪最早见于《菩萨善戒经》,后由唐代道宣律师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中系统阐释。宋代《敕修百丈清规》进一步将其纳入禅宗寺院日常规范。现代汉语词典如《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均收录此词条并详释其义理。

学术参考来源

  1.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
  2. 释圣严《戒律学纲要》宗教文化出版社
  3.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四威仪是佛教术语,指修行者在日常行为中应遵循的四种规范姿态,即行、住、坐、卧。这一概念源自《菩萨善戒经》,强调通过外在举止的约束来调摄内心、成就道业。以下是具体解释:

1.定义与核心内容

2.修行意义

四威仪不仅是外在仪态,更是修行方法:

3.经典依据

《菩萨善戒经》指出,修道者需在行、住、坐、卧中“不失道心”,并遵守“非时不卧”“非时不住”等规则,确保身心如法。

四威仪体现了佛教“身口意”统一的修行理念,通过外在行为的约束达到内在清净,是僧众日常修持的重要准则。其核心在于将佛法正念融入一举一动,最终成就道业。

别人正在浏览...

百韵牋背德奔轶绝尘便钱务並頭蓮部娄残耗嶒嶷常备坼嫮粗纺打拼阸薜费力不讨好斐尾风说赶脚甘洌告行耕畴弓韬钩鉏钩心斗角国格合计红艳荒速恢廓大度琥珀词蒹葭交款劫火戟戈鲸波浄濑旧家子九章衣枯木众賫志以殁累爵论年蛮荆弥旷暝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跑发平英团贫衿签记清呗罄竹难穷鳅鳝劝业场渠幨仍世狮蛮熟食节四品乐天顶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