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威仪的意思、四威仪的详细解释
四威仪的解释
佛教语。指符合仪则的四种身体姿态:行、住、坐、卧。《释氏要览·入众·威仪》:“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亦省作“ 四仪 ”。 唐 皎然 《花石长枕歌答章居士赠》诗:“行住四仪皆道意,不学小乘一曲士。”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吴门 有神降於乩,自言 天台泐子 , 智者大师 之弟子,转女人身堕度者,摄入无叶堂中,教修四仪密諦,往生西方。”
词语分解
-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
- 威仪的解释 ∶仪表威武严肃;军容整齐的 ∶指随从详细解释.古代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孔颖达 疏:“威仪三千者,即《仪礼》中行事之威仪。”《后汉书·儒林
网络扩展解释
四威仪是佛教术语,指修行者在日常行为中应遵循的四种规范姿态,即行、住、坐、卧。这一概念源自《菩萨善戒经》,强调通过外在举止的约束来调摄内心、成就道业。以下是具体解释:
1.定义与核心内容
- 行:行走时保持安详、徐缓,如清风拂过,目不斜视,心无杂念。
- 住(站立):身姿挺拔如松,稳定端正,不随意晃动,时刻保持正念。
- 坐:盘腿端坐如钟,脊背挺直,专注观想实相,远离散乱。
- 卧:休息时右胁而卧(吉祥卧),保持警醒,不忘佛法正念。
2.修行意义
四威仪不仅是外在仪态,更是修行方法:
- 摄心调念:通过规范行为避免放逸,培养定力与觉知。
- 自利利他:威仪具足可令他人对佛法生信,起到教化作用。
- 融入日常:将修行贯穿于生活细节,如古人总结的“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
3.经典依据
《菩萨善戒经》指出,修道者需在行、住、坐、卧中“不失道心”,并遵守“非时不卧”“非时不住”等规则,确保身心如法。
四威仪体现了佛教“身口意”统一的修行理念,通过外在行为的约束达到内在清净,是僧众日常修持的重要准则。其核心在于将佛法正念融入一举一动,最终成就道业。
网络扩展解释二
《四威仪》是一个由四个字组成的词汇,它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下面将逐一介绍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首先,《四威仪》一词的意思是指四种威仪或仪式。其中,“四”表示数量为四,而“威仪”则指的是庄重、正式的仪式或礼仪。可以说,《四威仪》的含义是指一种严谨、庄重的四种仪式。
接下来是拆分部首和笔画。根据常用汉字部首表,可以得知,“四威仪”的四字分别由“四”、“女”、“乚”和“亻”组成。其中,“四”是数目部首,“女”是威仪的意思部首,“乚”是右耳字旁部首,而“亻”是人字旁部首。根据笔画数,这四个字的笔画分别为“5”、“3”、“1”和“2”。
源于《四威仪》这个词的繁体写法与简体相同,即“四威儀”。繁体字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不同。根据古汉字字典上的记载,最早的《四威仪》的字形形状可能与现代稍微有些差异,例如“四”字的横竖笔画可能更加弯曲,但整体上仍与现代写法有相似之处。
关于例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语境来理解和运用《四威仪》这个词。例如,我们可以说:“他在接受嘉奖时,表现出了庄重的《四威仪》。”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领奖仪式上表现出了庄重、严谨的态度和礼仪。
此外,《四威仪》还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不同的词汇。例如,“四海为家”表示任何地方都能成为人民的家园;而“威风凛凛”则指的是气势威武、让人感到敬畏;“仪态万方”则表示仪表举止应该十分得体。
总结来说,《四威仪》是一个指四种庄重、正式仪式的词汇。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四”、“女”、“乚”和“亻”。《四威仪》的繁体写法与简体相同,即“四威儀”。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但整体上有相似之处。一个例句是:“他在接受嘉奖时,表现出了庄重的《四威仪》。”它可以与其他字组成不同的词汇,如“四海为家”、“威风凛凛”和“仪态万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