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访对的意思、访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访对的解释

回答皇帝的咨询。《汉书·叙传下》:“抑抑 仲舒 ,再相诸侯……讜言访对,为世纯儒。” 颜师古 注:“访对,谓对所访也。”《后汉书·孔融传》:“每朝会访对, 融 輒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 暕 坐镇雅俗,弘益已多; 僧孺 访对不休,质疑斯在。” 刘良 注:“ 僧孺 有应对定疑之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访对”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其核心含义指臣子应帝王之询问而回答,特指在朝廷上回应君主的咨询或策问。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释义:

    • 访:本义为咨询、征询。《说文解字》:“泛谋曰访。” 引申为帝王向下询问、征求意见。
    • 对:本义为应答、回答。《说文解字》:“对,譍无方也。” 指臣子对君主的问话作出回应。
    • 访对:二字结合,构成一个动宾结构(“访”是帝王的行为,“对”是臣子的行为),特指臣子在朝廷上回答帝王的询问或策问。这是一种正式的君臣问答形式,常见于古代奏议、史书记载中。
  2. 语境与用法:

    • 该词带有鲜明的君臣关系和朝廷奏对的色彩。它描述的是古代政治生活中,君主主动向臣子咨询政事、经义或对策,臣子予以回答的场景。
    • 强调的是臣子回应帝王咨询这一行为本身及其内容,而非泛泛的交谈或讨论。
    • 例如,在汉代重要的经学会议记录《白虎通义》中,就记载了汉章帝召集儒生“讲议五经同异”,儒生们“访对”的内容被记录下来形成此书。
  3. 例证与出处:

    • 《白虎通义》:这部汉代典籍本身就是“访对”成果的体现。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章帝在白虎观召集诸儒讨论五经异同,由班固记录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即《白虎通义》)。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访对”。例如,书中记载了关于礼制、爵位等问题的君臣问答。
    • 《后汉书·范升传》:其中记载了博士范升在朝廷上就礼仪制度等问题进行“访对”的实例:“每有大议,辄见访问…升上言…书奏,下公卿议。” 这反映了“访对”在汉代朝廷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访对”一词专指古代臣子在朝廷上回答帝王咨询或策问的正式行为。它体现了古代君主咨询臣下、臣子献言建策的政治互动模式,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奏议文书的重要词汇。其权威释义和典型用例主要见于《白虎通义》、《后汉书》等古代经典文献中。

网络扩展解释

“访对”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来源综合解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一、古代文献中的核心含义(权威性较高) 根据记载,“访对”原指臣子回答皇帝的咨询,属古代政治用语。例如:

二、现代引申的成语用法(需谨慎参考)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平等互访与交流,强调双方对等关系。例如:

需注意:古代原义有明确文献支撑且权威性更高,而现代引申义尚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词义演变或误读。建议在学术或历史语境中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日常交流若使用第二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班斓瀑沫本机振荡器敝政博大精深波斯人不容置喙侧脉常均倡楼昌亭旅食晁董除法楚魂吹风炊妇初志儿啼帖发菜藩辅翻作風景風珂干碍干臣干涩广捕丱岁汩沉行子昏纵减样阶祸浻澋絶爱堪岩宽栗滥过缆绳冷门鸾廻凤舞论长説短洛阳市猫猴民公牛蹄之涔遣斥轻飞柔佞嚅动三叠沈困摄摄诗什唐锑田禾微疴详润相诤小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