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草果 ”。植物名。对肉豆蔻而言。多年生草本,种子可入药。《通志·昆虫草木二》:“豆蔻曰草果,亦曰草豆蔻。苗叶似山薑杜若辈,根似高良薑,花作穗,可爱。故 杜牧 云:‘豆蔻梢头二月春。’南人亦採其花淹藏,以当果品。”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豆蔻》。
草豆蔻是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其名称源于《名医别录》记载的“豆蔻”分化而来。作为传统中药材,草豆蔻主产于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与植物学特征。
核心释义
别名与来源
草豆蔻别称“草蔻”“漏蔻”,其基原植物为山姜属草本,高可达3米,叶片呈披针形,夏季开白色带紫纹的花朵。《中国植物志》记载其蒴果球形,成熟时黄色,种子多数呈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暗棕色[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电子版]。
性状与鉴别
干燥种子团呈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质地坚硬,气芳香,味辛辣微苦。与近缘种白豆蔻(Amomum kravanh)相比,草豆蔻种子团分瓣更明显,且香气偏辛烈[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药用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草豆蔻性温味辛,归脾、胃经,具有燥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效。《中华本草》载其主治寒湿内阻导致的脘腹胀满、呕吐泄泻,常与干姜、厚朴配伍使用[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精选本]。
现代研究
药理学研究表明,草豆蔻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桉叶素、金合欢醇)、黄酮类及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抗菌抗炎等作用[来源:中国知网《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
用法与注意
临床常用量为3-6克,煎服需后下以保留挥发油成分。阴虚血燥者慎用,孕妇需遵医嘱。《全国中草药汇编》提示其与黄连、栀子等寒凉药配伍时可能降低药效[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中草药汇编》]。
草豆蔻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及调味料,其详细解释如下:
草豆蔻是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种子。主产于中国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夏秋季采收后晒干或略烫处理。
功能主治
草豆蔻性温、味辛,归脾、胃经,具有燥湿健脾、温中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配伍应用
常与厚朴、砂仁、陈皮等药材搭配,增强行气化湿效果。
在烹饪中,草豆蔻可作为香料去除肉类膻味,常与八角、桂皮等搭配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学或药理学信息,可参考《本草纲目》及现代中药学文献。
拜愿暴厉畅见崇重欻欻传道授业大珰大傩點籍对槛儿多露逢晤浮实伏输高掇葛巾功服关夫子滚条古查洪澜胡桃油检放匠化角茧栗角亢借胎晶华静肃今后金检津津有味谨凛眷爱廉度栗如柳叶例直禁简庙市木皮岭番禺疲弊浅尠洽商然膏热天软浪觞勺神口神卫失候筮决水云乡汰留唐花温好武帐想望风采闲离小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