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桃木刻成的辟邪饰物。《后汉书·礼仪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 王先谦 集解:“ 钱大昕 曰:桃印,《宋书·礼志》作‘桃卯’。注称‘桃印’,本《汉志》,所以辅卯金,则印当为卯之譌。 黄山 曰:《事物纪原》载 汉 用朱索,连五色刚卯为门户饰,是桃卯即刚卯矣。而《舆服志》明以卯为印,则桃卯亦可谓桃印,非譌也。”《晋书·礼志上》:“按 汉 仪则仲夏设之,有桃印,无磔鸡。”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妃阁》之五:“仁孝自应禳百沴,艾人桃印本无功。”
(2).谓女子口唇涂红。 明 沉仕 《桂枝香·美姝》曲:“玉容梅衬,絳唇桃印。”
桃印是汉族传统民俗中的一种辟邪器物,特指用桃木雕刻或绘制的符印,主要用于端午节期间驱除邪祟、祈求平安。其文化内涵源于古代对桃木神性的崇拜,承载着深厚的民俗信仰。
桃印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中记载:“桃者,五行之精,压伏邪气,制百鬼。”古人认为桃木蕴含阳气,能克制阴邪,故将桃木制成印符悬挂于门户。清代《燕京岁时记》亦提到端午“悬桃印于门以避恶”,印证其作为节令驱邪物的功能。
传统桃印多雕刻神荼、郁垒二神(传说中掌管鬼门的神明)或八卦、符文图案,以朱砂染色增强灵力。其用途主要有三:
桃印体现了中国古代“以象制邪”的巫术思想。民俗学者陶思炎在《中国镇物文化研究》中指出,桃木的“五木之精”属性与印章的权威象征结合,形成双重辟邪效力。其红色印文更强化了火克金的五行观念,成为融合自然崇拜与人文仪轨的文化符号。
文献依据:
- 应劭《风俗通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 陶思炎《中国镇物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 《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
“桃印”一词主要有两种释义,具体如下:
指用桃木雕刻成的辟邪物品,常用于古代民俗中悬挂于门户驱邪。
形容女子口唇涂红后的艳丽色泽,多见于文学作品中。
两种释义分别源于民俗与文学,需结合上下文区分。第一义更常见于历史文献,第二义则多见于诗词曲赋的修辞。
八花砖报捐倍日并行侧不楞测验垂饰醇化除正翠织成大斋大阵仗嘟鲁方皇沸闹服毙富春秋工作母机鼓导雇佣劳动海方含垢忍耻翰墨人和价横绝辉彩火马降辱嘉艳借谊极愿尽欢崛出畯望良辰两蜀连祸龙旒貌合心离每生门坑面地泯絶祇园取尤人心惟危容像史李霜絮寺舍肆赦探骊天老地荒天田题引刓凿瓦檐详典綫索献谀下神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