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绪;系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 明 宋濂 《丽水黄府君墓志铭》:“习‘五经’约知其説,尤深於《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清 恽敬 《姚江学案书后一》:“若夫守陈腐之言,循迂僻之行,耳不闻先儒千百年之统绪,目不见士大夫四海之渊源。”
(2).指皇室世系。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公上言,比者陛下皇子继天,宫坊虚位,立嗣之义,礼有明文,愿陛下深思祖宗统绪之重,歷选宗室宜为嗣者。”《明史·怀献太子见济传》:“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将来慎选元良,纘承统绪,其继大统者为 穆宗 嗣子。”
(3).泛指宗族系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乱离二则》:“我无子,将以汝继统绪,肯否?”
统绪是汉语复合词,由“统”(系统、一脉相承)和“绪”(头绪、开端)组合而成,主要表示系统性的传承脉络或连续不断的体系。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权威解析:
传承体系
指事物(尤指宗族、学派、朝代)前后相继的系统脉络。
例:《汉语大词典》 释为“系统;世系”,强调历史或文化的连续性,如“皇统之绪”指帝王世系的传承。
《辞源》 补充其含“统理端绪”之义,突出条理性与连贯性。
纲领与头绪
引申为统领全局的纲领或事物的核心脉络。
例: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以“统绪”指学术思想的传承体系,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例:《宋史·礼志》 载“国家统绪承天,当传之万世”,强调政权正统性。
例:“非遗保护需维系技艺的统绪”,体现传统工艺的完整传承链。
释义:“系统;世系。”
释义:“统理端绪。指事物的系统。”
学术传承的理论框架参考。
历史正统性表述的文献依据。
注:因古籍文献的权威版本链接需对应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此处未直接提供。建议读者通过图书馆或权威学术平台获取原文。
“统绪”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头绪或系统
指事物发展的脉络或逻辑体系。例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提到“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强调文章需有清晰的逻辑框架;明代宋濂也用“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形容学术体系的条理性。
皇室世系
特指皇族的传承谱系。宋代司马光在《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中提及“祖宗统绪之重”,强调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明史》中也有“统绪之传,宜归圣子”的记载。
宗族系统
泛指家族血脉的延续和谱系。清代恽敬在《姚江学案书后一》中以“耳不闻先儒千百年之统绪”暗喻宗族文化的传承。
与“统”相关的成语包括“创业垂统”“统筹兼顾”等,多用于描述系统性的规划或传承(参考的关联信息)。
“统绪”既可指抽象的系统脉络,也可具体指向皇室或宗族的世系传承。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常见于历史、文学及政治领域。
安于现状编随兵式操倡饮超然迈伦瞋目张胆齿历抽筋臭钱雌雄裯衽鵰翎箭短檠灯泛宅浮家风泵宫合诡暴古镜记河出图诃梨宏度环礁火伞高张节会介字静响寄榻岚光老氏零钱六房笼烛脉冲明正典刑明子磨壠脉脉含情女娇漂决平人勤虔七丝琴企至生才寿发刷充踏地天均天青铜禁屯萃外裔无漏果虾弓子下马饭相中弦子谐臣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