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曹风·候人》:“维鵜在梁,不濡其翼。” 郑玄 笺:“鵜在梁,当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后以“鵜翼”比喻居官而不称职。《北史·卢恺传》:“今 神欢 出自染工,更无殊异,徒以家富自通,遂与搢绅并列。实恐鵜翼之刺,闻之外境。” 唐 刘禹锡 《谢春衣表》:“在身不称,恐招鵜翼之讥;居位无功,叨受鹤文之赐。” 宋 司马光 《奉和何济川代书三十韵寄诸同舍》:“鵜翼颜何厚,锥囊意未攄。”
“鹈翼”是一个源自《诗经》的典故词汇,主要用于比喻官员不称职或德不配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典故
该词出自《诗经·曹风·候人》中的“维鹈在梁,不濡其翼”,描写鹈鹕(一种水鸟)站在鱼梁上却不沾湿翅膀捕鱼。郑玄在注解中认为,鹈鹕本应濡翼捕食,但此处反常,暗喻小人居官却未尽职责。
比喻意义
后以“鹈翼”代指身居官职却不称职的行为,尤其影射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官位者。例如《北史·卢恺传》用“鹈翼之刺”批评以财富跻身官场之人,刘禹锡的《谢春衣表》也以“鹈翼之讥”自省任职无功。
引申与用法
“鹈翼”通过自然现象隐喻社会问题,兼具文学性与批判性,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中“以物喻人”的典型范例。
《鹈翼》是一个成语,表示鱼鹈展开翅膀的形态。在引申意义上表示事物状况或形态。
成语《鹈翼》的部首是鳥(鸟)部,由“鸟”和“羽”组成。共有14个笔画。
《鹈翼》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繁体字为「鵜翼」。
在古时候,汉字《鹈翼》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如帛书《老子道德经》中写作「鵜翼」。
他的事业展开后,如鹈翼般翱翔于社会之上。
展翅高飞、展翅欲飞。
扬帆起航、腾飞、翱翔。
束缚、羽翼未丰、禁锢。
爱钱如命八纲傍边儿奔飙比舍捕勦裁鉴餐风宿雨吃辛吃苦大考大使馆发奠放射性风餐水宿福荫符篆钢洋跟着工业社会学苟冒广宵贯华闺荜黄册回销尖兵桀骜不逊籍敛楷牀忾愤科刑阃外连襟鍊炁廉隅灵秀蛮性眇邈镆鋣蟠委埤遗潜符起花样清弦请自隗始三终洒扫应对设难沈细守待守钱奴説地谈天说亲道热书癖书体繐布粟裕挑撮位置五城御史司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