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electronegative element
【医】 negative electricity
element
【计】 E
【化】 element
【医】 element
在化学领域中,“负电性元素”是中文语境中对“electronegative elements”的直译表述,更准确的术语应为“电负性元素”,指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能力的量化指标(电负性)较高的元素。这一概念最早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现已成为解释化学键性质的核心参数。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定义,电负性衡量的是“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享电子对的能力”。主族元素中,氟以4.0的鲍林标度值居首,氧(3.5)、氮(3.0)等非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电负性,这与它们容易形成负离子的特性直接相关(来源:IUPAC Gold Book)。
电负性差异可有效预测化学键类型:当两原子电负性差>1.7时主要形成离子键(如NaCl),差值<1.7时则形成共价键(如HCl)。这种规律在解释材料导电性、分子极性等性质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来源: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元素周期律显示,电负性呈现从左到右递增、从下到上递增的规律。这种趋势与原子半径变化密切相关——原子半径越小,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越强,电负性越高。例如同周期中,碳(2.5)<氮(3.0)<氧(3.5)的递变规律(来源: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电负性(也称负电性)是描述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能力的物理量,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以下是详细解释:
电负性通过数值大小反映原子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强弱。数值越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例如,氟的电负性最高(4.0),而铯和钫最低(0.7)。
不同学者提出的电负性标度可能略有差异(如鲍林标度中氟为3.98),但核心逻辑一致。过渡金属因电子结构复杂,电负性规律性较弱。
如需更完整数据,可参考化学教材或权威数据库(如、2的原始来源)。
阿曼托黄素包工制度边界配置肠裂承保辛迪加船期代码名称地衣淀粉服务水平杆菌尿工区函数自变量恨呼吸操练教学工作台软件家长制的金雀花素榄仁树属镰连接程序功能麦角性脊髓痨描述符标记轻薄乳液迷乱噻唑啉基双氢青霉素F钠双纹螺纹螺钉太阳特别费图象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