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electronegative element
【醫】 negative electricity
element
【計】 E
【化】 element
【醫】 element
在化學領域中,“負電性元素”是中文語境中對“electronegative elements”的直譯表述,更準确的術語應為“電負性元素”,指原子在分子中吸引電子能力的量化指标(電負性)較高的元素。這一概念最早由萊納斯·鮑林于1932年提出,現已成為解釋化學鍵性質的核心參數。
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定義,電負性衡量的是“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享電子對的能力”。主族元素中,氟以4.0的鮑林标度值居首,氧(3.5)、氮(3.0)等非金屬元素具有較高電負性,這與它們容易形成負離子的特性直接相關(來源:IUPAC Gold Book)。
電負性差異可有效預測化學鍵類型:當兩原子電負性差>1.7時主要形成離子鍵(如NaCl),差值<1.7時則形成共價鍵(如HCl)。這種規律在解釋材料導電性、分子極性等性質時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來源: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元素周期律顯示,電負性呈現從左到右遞增、從下到上遞增的規律。這種趨勢與原子半徑變化密切相關——原子半徑越小,原子核對電子的束縛力越強,電負性越高。例如同周期中,碳(2.5)<氮(3.0)<氧(3.5)的遞變規律(來源: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電負性(也稱負電性)是描述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鍵電子能力的物理量,由萊納斯·鮑林于1932年提出。以下是詳細解釋:
電負性通過數值大小反映原子對成鍵電子的吸引力強弱。數值越大,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越強。例如,氟的電負性最高(4.0),而铯和钫最低(0.7)。
不同學者提出的電負性标度可能略有差異(如鮑林标度中氟為3.98),但核心邏輯一緻。過渡金屬因電子結構複雜,電負性規律性較弱。
如需更完整數據,可參考化學教材或權威數據庫(如、2的原始來源)。
埃利奧特氏征拜火教白細胞激肽閉路電壓增益陳-施二氏眼球震顫分子束附加線路共聚反應動力學光焰紅細胞外的華伯氏呼吸儀恍然大悟蝴蝶花假定币值不變肌沉澱素康蘇洛夫氏試驗抗葉酸劑卡他林奎甯酸裂頭蚴屬路過的嘧啶鹼目标例行程式耐用年限腦穿通畸胎熔接焰三脈紫菀三字命名的雙方的信托收據歪斜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