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空"是军事术语与民用安全领域的重要概念,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译为"air defense"或"anti-aircraft defense"。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七版,其核心定义包含三层含义:①国家为防御空中袭击建立的防卫体系;②特指使用防空导弹、高射炮等武器进行的军事对抗;③民用建筑或设施的空中威胁防护措施。
在军事应用层面,中国国防部《军事百科全书》将防空细分为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两类。主动防御包含雷达预警系统(如JY-27A三坐标雷达)、拦截武器系统(HQ-9B防空导弹);被动防御涵盖地下掩体建设标准(GB 50038-2019)和伪装防护技术规范。
民用防空体系依据《人民防空法》实施,重点包括:地下空间人均防护面积标准(≥1.5㎡/人)、防空警报声级参数(105±5分贝)、应急物资储备清单(72小时生存包)等强制性技术要求。北京市人防办2024年发布的《城市防空白皮书》显示,全市已建成防空地下室可覆盖83%常住人口。
从历史演进角度看,清华大学国防战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现代防空概念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经历了高射炮时代(1915-1945)、导弹时代(1945-2000)、信息化时代(2000至今)三个阶段。当前最前沿的防空技术包含量子雷达探测(探测精度达0.01m²)和激光拦截系统(功率≥100kW)。
国际防空标准主要参照北约STANAG 7194文件,该标准规定了防空作战单元的三级响应机制:警戒状态(48小时部署)、防御状态(15分钟反应)、交战状态(自动开火授权)。中国参与制定的ISO 22397:2023《关键基础设施防空标准》已于2023年7月正式生效。
防空是指针对来自空中或外层空间的敌方飞行器(如飞机、导弹、航天器等)采取的防御性措施和行动,旨在保护国家领空安全、减少空袭损失。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解释:
核心概念
防空是通过建立预警系统、拦截武器和防护工程等手段,防御敌方空袭。其范围包括反侦察、反空袭作战、隐蔽伪装及消除空袭后果等。
中英文对照
中文称“防空”,英文对应“air defense”或“antiaircraft”,德文为“Flugabwehr”,法文为“défense aérienne”。
按手段划分
按组织划分
以上信息综合自汉典、搜狗百科、政府人防文件等权威解释。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分类或案例,可参考相关网页原文。
阿提辛半硫代半缩醛班卓琴苯酸基醋酸变速传动程序状态字刺字刑电传打字电报机反响共同发起人广义矩阵法货币购买力控制信息显示器栏板卡车两面三刀鲁氏征满载开动器美类叶升麻米农氏嗜曙红细胞肉芽肿脑灰质耦合隙孔欧姆计青少年犯感化教育使字据得到证明收款书抒双重传输特务头子投机取巧者